示范區建設面積“再擴大” 水稻機械化種植行家“顯身手”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快機械化的示范推廣”,張文亮表示,全市將繼續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列為重點工程,按照“優中選優”的原則,繼續在適宜地區建立新的示范區,實施相應的財政補貼,“要擇優選出示范效果好帶動能力強的實施主體重點扶持,將其打造成區域性的水稻種植基地,推進全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整體進度。”
同時,全市進一步加強水稻服務組織建設,繼續加大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組織力度,大力培育扶持水稻機械化生產合作組織,積極探索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單位統一育秧、插秧的組織化服務模式,并發揮好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建設水稻生產示范區為重點,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以典型的實績和成效帶動整體上的推進。
在此基礎上,全市將積極研究引進水稻直播技術,節約農業用水,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積極引進推廣適宜我市種植的優質、抗病、高產的水稻新品種,進一步提高我市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我們還要加大培訓力度,為全市培養一批實施水稻全過程機械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要在示范區進行水稻產業的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發展,下大力氣做好黃河大米品牌的宣傳營銷工作。”張文亮表示。
3年農機購置補1400萬元 機械化發展“加速度”
另外,濟南市農機部門整合各項財政資金,三年來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1400余萬元,對水稻示范區建設,水稻生產機具購置,人員培訓,良種引進、試驗、推廣等進行了扶持,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械設備在國家購機補貼的基礎之上市里累加補貼到70%,從而破解了由于水稻生產機械價格高,種植戶負擔較重的問題。
據了解,三年來共補貼各類水稻生產機械152臺(套),其中水稻播種機16臺、插秧機31臺、水稻植保機8臺、收獲機34臺、激光整地機9臺、水田耕整機20臺、水田拖拉機30臺、水稻烘干機4套,補貼育秧盤15.7萬個。發展規模較大、帶動輻射能力較強的水稻合作服務組織13個。2016年水稻面積恢復到4萬余畝,水稻生產實現了從播種、激光整地、育插秧、植保、聯合收獲、烘干、初加工等各環節全過程機械化。
同時,濟南市還積極扶持建設水稻育秧中心3處,引進水稻疊盤暗出苗技術,推廣基質育秧,大大節省了人力,同時提高了水稻出苗率。在注重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基礎上,加快了大米初加工等方面的機械化,水稻烘干機械、包裝機械等有了較快發展,真正實現了水稻生產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一條龍機械化。
張文亮表示,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后,大米生產實現機械化收獲、機械化烘干、機械化包裝等,全過程只需一天時間,真正做到了“一天上餐桌、新鮮又健康”。他介紹,在經濟效益方面,全程機械化比傳統人工生產實現“四減一增”生產效果,即減少人工投入、減少育秧成本、減少種子投入、減少收獲損失、增加水稻品質。機械化收獲水稻比人工收獲損失率要減少一半,每畝可增加效益610元,人均增收915元,水稻種植戶每戶每畝一年下來可增收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