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原本是瓜果蔬菜豐收的季節,但是豐產不豐收的難題再次擺在了不少種植戶的面前。今年,作為食用頻率很高的一種蔬菜,冬瓜出現了全國性的價低賣難情況。
依稀還記得,今年春天的時候,冬瓜一度賣到天價,有的甚至每公斤都突破了十元,讓各大媒體驚呼“頂到了天花板”。可如今,剛剛過去數月,“風光無限”的冬瓜怎么就連賣都賣不出去了呢?
去年,四川省羅江縣鄢家鎮種植大戶趙金龍夫婦種植了60畝的冬瓜,成熟后不少外地客商前來收購,冬瓜價格也一度達到2元左右每公斤的高價。看到效益不錯,今年趙金玲夫婦又將冬瓜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00多畝,然而今年冬瓜成熟了,以前絡繹不絕的收購商卻始終不見蹤影,冬瓜價格也一度跌倒了三四毛錢一公斤。趙金龍:
趙金龍:爛的多嘛,盡管都是這么大一個一個的,都爛了壞了,確實看著好心疼啊,那么多,爛了起碼有十多二十萬斤,這沒賣出去就要損失三萬多塊錢吧,冬瓜三角錢一斤,也是希望就盡快賣出去,久了在地里日曬雨淋就容易爛。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山東,在山東省聊城市的任莊村,220多畝冬瓜成了菜農們的心病,現在冬瓜密密麻麻的躺在地里就是找不到銷路,聊城市任莊村村支書:
村支書:產量一畝地得七八千斤,這樣產冬瓜二百畝地,得一百五六十萬斤,這一百五六十萬斤,至今還剩下有二十多萬斤。
據了解,除了四川、山東、廣東,全國其它冬瓜主產區也都出現了冬瓜賣難的情況。是什么原因導致冬瓜價格暴跌而且還出現了滯銷呢?廣東省翁源縣農業局種植業管理股股長宋先仁表示,這次冬瓜滯銷這么厲害,原因還是在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與農戶跟風種植有關。
宋先仁:去年就賣到沒貨,供不應求,農民今年就加大了種植量,去年我們的統計有四千一百多畝,今年可能有超過五千畝了。
武漢白沙洲市場分析師王良貴表示,今年春季冬瓜價格上漲是因為年初低溫雨雪天氣,平原地區有較大部分秧苗凍死。雖然后期對秧苗進行了補種,但是冬瓜出產量仍然有限。冬瓜的減產減收,再加上購貨商對貨源的爭搶,使得冬瓜出現了有史以來罕見的高價位。看到冬瓜價格行情較好,許多農戶據此認為今年夏季冬瓜行情一定不差,種植面積隨之擴大。誰料進入下半年,氣候適宜,風調雨順,冬瓜豐產,使冬瓜上市量一天比一天多:
王良貴:棚內生產的白冬瓜和青冬瓜上市量逐漸增加,并且本地瓜果茄類蔬菜豐產豐收,大部分品種滯銷,價格下跌較大,同時也帶動冬瓜價格下跌。同春節后冬瓜價格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春節后,冬瓜價格每公斤9—10元,現在冬瓜價格0.5—2元,和春節后相比下跌80%。
近年來,國內農產品滯銷現象屢見不鮮,從河北奶農倒奶、東北胡蘿卜滯銷、山東西瓜銷售遭遇困境,陜西油桃大量滯銷等,再到現如今的冬瓜賣難。回頭來看,導致近年來農產品出現銷售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農民盲目發展產業是其主要的因素,由于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或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價格直跌卻仍然無人問津的局面。
對此,北京水屯批發市場分析師師清才針對農戶的種植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師清才:我認為一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盡可能全面的掌握全國的行情和單品種植情況,種植不跟風、不盲目,錯茬上市,保證種的東西能夠賣出個好價錢;二是要在種植品種和種植結構上狠下功夫,利用現有資源,種植新品種,改良傳統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建議廣大農民加入農村合作組織,或成立農村合作社,增加抗風險能力;四是在營銷渠道和經營方式上進行創新;此外,還可以嘗試為農作物投保,防止自然災害導致的血本無歸。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解決了問題,農產品就能夠豐產,農民就一定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