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泉縣姜寨鎮種植大戶王杰遇到了一件麻煩事,他種植的480畝蜜本南瓜已經全部成熟,由于種植前沒有分析市場,信息不靈,結果達到上市標準的南瓜一時間賣不出去,加上連陰雨天氣,小麥也不能及時播種。現在,一部分南瓜已經開始腐爛,尋找合適的銷路、挽回經濟損失成了王杰的當務之急。
480畝地全部種了南瓜
今年45歲的王杰是臨泉縣姜寨鎮段坡村人。2013年秋季,他在當地流轉了100多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然而,由于種植規模較小,加上近兩年糧食價格波動大,短期內很難實現更高的經濟收益。
2015年秋季,王杰來到附近的范橋村韓馬莊流轉了480畝土地,成立了臨泉縣晨陽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準備種植蔬菜類經濟作物。“最近幾年,我發現姜寨鎮周邊農戶種南瓜掙了不少錢。”王杰說,去年趕上南瓜大豐收,畝產量達4000斤左右,每斤批發價8毛錢左右。看到種南瓜經濟效益好,他心動了,今年午季調整種植結構,流轉的48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南瓜。
經過4個多月的生長,480畝南瓜陸續進入成熟期,到了10月上旬,大部分南瓜達到了采收上市標準,總產量在100萬斤左右。
百萬斤南瓜滯銷
不過,今年的南瓜銷售價格出現跳水,亟待上市銷售的南瓜找不到合適的銷路,讓本來想大賺一筆的王杰很是著急。
“鎮、村干部和我的朋友都幫忙四處聯系銷路,但大部分南瓜還在地里堆著,真是急死人了。”王杰說,去年南瓜的市場行情好,種植戶掙了不少錢,沒想到今年市場不景氣,每斤批發價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由于他的種植基地主要集中在鲖姜公路兩側,每畝地的流轉費用達1100元,加上翻地、澆水、化肥、種子、農藥、人工等各項開支,一畝地的成本接近1500元。即使按市場最高價4毛錢一斤對外銷售,一畝地也只能收回800元成本,初步估算損失20萬元左右。
“這段時間雖說有不少山東、山西、廣東等地的商販來批發收購我的南瓜,但走的量小,而且價格低。”王杰說,上市快一個月了,賣掉的南瓜只有二三十萬斤,批發價也不到去年的一半,南瓜銷路成了大難題。
自我反思,信息不暢要吃虧
記者采訪了解到,王杰種的是一種名為“蜜本”的南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單果重1.5至3公斤,外形近似木瓜,屬早中熟品種,畝產可達2000公斤。
“今年,南瓜開花坐果的時候趕上高溫干旱,收獲時又趕上了連陰雨天氣,南瓜減產得厲害,跟周邊農戶種植的春南瓜比起來,沒有一點競爭力。”王杰說,他的南瓜是小麥收割后才開始播種的,受不良天氣影響,南瓜畝產只有2000斤,而且兩到三斤重的小瓜占到四分之一以上,批發價只能賣到三毛五一斤。由于一個星期前他已經安排工人把南瓜從瓜蔓上剪下來,這幾天又遭遇連陰雨,合作社每天都要雇三四十名村民下地摘瓜,并租賃鏟車在地里運輸南瓜。如果這些南瓜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再賣不出去,最后只能爛在地里,損失會更大。
“沒有摸清市場行情,一下子就種了480畝地南瓜,我今年調結構有點盲目了。”王杰感慨說,“而且,我這片南瓜地距離公路還有五六百米遠,中間這段全是土路,碰到這樣的連陰雨天氣,車子根本開不進來,即使有人來買也運不走,都怪我事先考慮不周。”
南瓜下市以后,王杰初步打算種一些大棚西瓜和葡萄,來年春天即使種南瓜,面積也不會超過200畝。“調結構不能盲目跟風,不然就要吃市場的虧。”王杰總結經驗說,“明年種啥不種啥,我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