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原陽縣水稻剛剛進入收獲期,記者在太平鎮菜吳村看到,成片的金色稻田隨風起舞,稻稈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空氣中彌漫著幽幽稻香……好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由省農科界5名水稻專家組成的測產小組,按照嚴格程序,對菜吳村“新稻22號”的百畝方和10畝高產攻關田進行驗收后,專家小組組長、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任洪志宣布了測產結果:“百畝方理論畝產量為752.9公斤,10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量為803.2公斤!”
菜吳村村民張保順是水稻種植的“老把式”,聽到這個結果樂得咧開了嘴,得意地對記者說:“專家測產的結果,和我估的差不多!我就說嘛,看苗情、看穗粒數、看飽滿度,今年水稻的產量不會低!”
張保順說,他種植“新稻22號”已有3年時間,每年畝產都在700公斤左右,而且米質得到公認,全部都是一級米:“叫我看,種稻的關鍵在稻種,選好合適的稻種,就能種出高產優質的水稻!”
“有了好稻種,再有科學的種植技術,種稻才能賺大錢!”同樣是菜吳村村民的吳振邦,則成立了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請新鄉市農科院的水稻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走上了專業化、科技化種植的道路,把種水稻這莊稼活變得“高大上”,成了“綠富美”。
“完全不用化肥農藥,施肥施的是沼液、沼渣和有機肥,滅蟲地上有太陽能誘殺燈,地下靠的是泥鰍。”吳振邦說,這種種植水稻的方法,不僅水稻不減產,還改善了當地環境,“田中有蛙叫,水里有魚游,空中有鳥飛”,而且種出的全是無公害大米,收獲的還有無公害泥鰍:“大米每公斤賣到40至120元,泥鰍每公斤賣到80元,每畝地最高產值超過1.3萬元,平均畝產值約8000元,每畝水稻純利潤在5000元以上!”
“專家的測產結果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今年原陽水稻長勢普遍較好,肯定是個高產年!”記者電話采訪了原陽縣農業局副局長劉俊峰。劉俊峰說,目前原陽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約26萬畝,其中有約23萬畝屬于高標準糧田,原陽水稻在種植中著重推廣綠色、無污染、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并推出了“水稻栽培與高產創建技術”,名特優品種種植面積達80%以上。
據了解,“原陽大米”被譽為“中國第一米”,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縣水稻種植面積最高時達45萬畝。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原陽大米種植面積逐步萎縮。劉俊峰說:“隨著名特優品種和種植技術的推廣,再加上基礎農田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原陽大米連年豐產豐收,讓稻農重新看到了希望,種稻的熱情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