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村藥材播種。
土木香藥材長勢喜人。
先鋒村蒙中藥材種植基地收割木香。
采摘水飛薊。
工人們在黃芪種植地里除草。
驅車行駛在奈曼旗先鋒村蒙中藥核心試驗示范區內,一片片美麗的藥材花迎著陽光開得正絢爛,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香。
奈曼旗沙地面積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62%,以前大部分種植玉米,產量低效益差。近幾年,經過市場分析和調研,該旗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將目光瞄準了蒙中藥材產業。
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加之水質、大氣、土壤無污染,奈曼旗發展藥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蒙古族歷史上十大杰出科學家之一、清代著名蒙醫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就出生在奈曼,著有舉世聞名的蒙醫藥典籍《無誤蒙藥鑒》和《蒙藥正典》。
土地流轉引來致富活水
“再加把勁兒,把這片地忙完咱就收工啦!”一個響亮的聲音指揮著工人們。
說話的是先鋒村51歲的村民葛玉玲,也是這十幾位工人的“領工”。別看她是一名婦女,但是干起活兒來一點兒不遜于男人。
“我們這群人中最年輕的43歲,年齡最大的都70了,家里的地都流轉給了藥材合作社,太重的力氣活兒也干不動啦,村里聯系我們到合作社來打工,一天能掙100塊錢,對我們來說是‘雙收入’,心里可知足了。”葛玉玲一邊干活兒,一邊笑盈盈地和記者聊著,“要不是種藥材,就我們這歲數,還真難找到打工的地方!”
“今年我們村整村流轉土地2800畝,用于蒙中藥材種植。村民以每畝地1000元的價格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和種玉米每畝地的純收入差不多。現在,在這片藥材基地打工的村民有近80人,收入明顯增加了。”先鋒村黨支部書記王學剛說。
這樣大規模的土地流轉、種植結構調整,得益于奈曼旗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蒙中藥材市場的主動對接。2015年,奈曼旗與素有全國最大中藥材集散地之稱的河北省安國市結成友好旗市,并與當地大批藥企簽署了基地建設、產品初加工及藥材回收等一系列合作協議,使藥材種植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今年奈曼旗全旗的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76萬畝,其中大田種植4.576萬畝,庭院種植5000畝。種植的藥材包括黃芪、桔梗、沙參、防風、柴胡、苦參、板藍根等20多個品種,畝均收益可達3000元左右。
苦藥材結出甜蜜果
在奈曼旗木頭營子村,村民孟銀樁正在板藍根藥材地里忙著。“我今年種了75畝板藍根,5畝苦參。今年秋天,板藍根就能收獲啦,苦參等到后年也能有好收成!”
孟銀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照這長勢,秋收時少說1畝地產500多斤,興許還能達到700斤呢。按照往年每斤5塊錢算,1畝地能收3000多塊錢!如果今年種成了,明年我打算擴大種植面積,合作社負責收購藥材!”
孟銀樁所說的合作社是奈曼旗本草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劉國安2013年小面積試種藥材獲得了成功。
2014年,他成立了藥材專業合作社,增加了藥材品種,擴大了藥材試種面積。今年,在該旗扶貧項目的扶持下,他建設了蒙中藥材種植核心示范區籽種繁育基地。目前,基地種植面積已發展到934畝,示范品種也達到30多個,園區試種成功后準備在農戶中進行大面積推廣。“銷路不用愁,年底有多少我們回收多少。”劉國安介紹說,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與河北安國市的幾個藥廠簽訂了長期的戰略合同和購銷協議,農戶種植的藥材將通過合作社全部賣給這些藥廠。
不僅如此,奈曼旗為引導群眾調整種植結構,還對種藥材的貧困戶給予“特殊照顧”。“貧困戶每種1畝地藥材,政府給補貼500塊錢。種植3年生的藥材連續3年都給補助。”奈曼旗副旗長白華介紹說,“我們旗引進建設投資2.6億元的健康產業園項目,延伸了產業鏈,破解了銷售難題。通過召開藥材種植現場會、技術培訓班等形式,為廣大種植戶提供藥材種植和管理技術,為他們提供致富幫助。”
苦藥材結出甜蜜果,藥材種植已成為奈曼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現在劉國安的藥材合作社已吸收會員123戶,其中貧困戶就有83戶,輻射帶動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每畝地藥材可獲純收入3000元。
小庭院帶給村民好收成
“快進來,你們看我家種的黃芪長得多好……”來到孟和杭沙爾村村民寶玉家,他正在自家庭院的藥材地里除雜草。放下手里的活兒,他一邊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一邊“炫耀”自家種植的中藥材。
寶玉是村里的貧困戶,去年他房前屋后的這2畝庭院種的還是玉米,基本上沒什么收入。今年,在該旗扶貧項目的支持和合作社的指導下,改種了黃芪。“種子、種植技術都是免費的,自己只負責除草就可以了。這2畝地終于能出錢了。”
說起藥材,同樣心里美滋滋的還有奈曼旗西沙日浩來村的村主任劉海霞,“在鎮里開會,聽說了藥材種植項目,當時就動心了。”回家之后,劉海霞把房后的荒地推平,種了7畝丹參。“你別看我這庭院就幾畝地,今年還種了果樹呢,這叫啥來著,‘立體農業’‘林下經濟’。”說起這事兒,劉海霞又高興起來,“種植果樹1畝地給我們補貼300元,藥材1畝地給補貼500元,還給免費提供種子。如今,丹參長勢挺好,就等著賺錢啦!如果效益好了,明年就擴大種植面積,讓村里的農戶都種點藥材,我們村每家每戶的庭院都很大,很適合種藥材呢。”
像寶玉、劉海霞這樣在庭院里試種藥材的農戶全旗共300多戶,庭院種植面積達5000畝,過去不起眼的小庭院,如今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好渠道。
“藥材+”繪就發展新藍圖
8月16日,內蒙古(通遼)第二屆蒙醫藥產業博覽會暨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蒙藥學術高峰論壇在通遼市召開,期間,河北省安國市與奈曼旗人民政府簽署了10萬畝蒙中藥材種植基地協議。
立足資源和政策優勢,遵循合作共贏理念,奈曼旗順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與安國等地交流合作,著眼市場需求,將藥材種植與六大產業相結合,打造“種、儲、加、銷、研”全產業鏈,全力打響“占布拉道爾吉”蒙醫藥品牌。
與中醫藥發展相結合,找準蒙中醫藥的結合點,依托中醫藥廣闊的市場,將蒙醫藥產業做大做優;
與健康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研發、推廣蒙藥保健養生等新產品,使之適應當前迅速發展健康新需求;
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將蒙藥種植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打造在全區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的蒙藥種植基地;
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將蒙藥種植產業向貧困地區布局、向貧困戶傾斜,使之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農牧民持續增收的一條新渠道;
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將蒙藥作為山沙區自然封育播種的主要品種之一,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
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實施“旅游+”戰略,將蒙醫藥產業打造成為生態觀光旅游業。
白華說,通過“藥材+”思路,奈曼旗將打造“北疆生態蒙中藥產業基地”作為長遠目標,穩步擴大種植面積,在現有5萬畝藥材種植面積的基礎上,2017年增加3萬畝,2018年增加2萬畝,計劃到2020年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同時,逐步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和野生藥材繁育基地,初加工基地和藥材交易市場,推動安國“數字中藥都”建設和奈曼“實干趕超,綠色崛起”戰略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