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野魚’真好賣”。距離春節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周勇、劉俊的近百畝野魚就被武漢、江漢油田的客戶訂購了一半。昨日,周勇、劉俊向記者透露,養“野魚”劃得來,價格比“家魚”高出了一半。
周勇、劉俊是毛嘴鎮深江村的。三年前,兩人的投資近百萬元,辦起了綠池生態的養殖場。
“還是養野魚好。”一開始,周勇、劉俊就堅定不移養野魚,圍繞“野”字做文章。
在連片的魚池,記者看到,每個魚池只有一部增氧機,沒有投餌機。“我們的魚只吃青草和大麥,顆粒飼料一點都不喂。”周勇、劉俊介紹,他們的魚“就好這一口”,不生病,不用藥。
野魚長得慢,喂起來劃算不劃算?周勇、劉俊的回答是,這賬看你怎么算。“去年底,市場上一斤草魚賣五塊多一點,我們的野魚賣到了八九塊,還供不應求。別人都說我們的魚‘看上去有點瘦,像鞭桿,吃起來卻味美味長味道好’。今年,我們的魚畝產近千斤,產量也不低,收入八九千,絲毫沒問題。”周勇、劉俊說。
“土罐子喂的飯好吃,深山老林的景色美。”“綠池”野魚已成響當當的品牌。劉俊、周勇透露,眼下,他們正在和鄉親們洽談,打算明年把“野魚”養殖規模擴大一倍,讓更多人“來釣野魚,看荷花,嘗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