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達市昌德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棚室蔬菜生產小區,小區以昌德村慶豐蔬菜種植合作社的140棟棚室為中心,輻射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而成,現已經建成棚室290棟。棚室園區的建立打破了昌德鎮棚室生產“零記錄”,改變了全鎮蔬菜全靠外調的格局,也為昌德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路。
昌德鎮棚室蔬生產小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僅用了兩年時間。2011年,昌德鎮為鼓勵農民發展棚室生產,出臺了“農民按照標準建一棟溫室補貼3萬元,建一棟大棚補貼8000元,并為成規模的棚室園區建設水、電、路等配套設施”的激勵政策。昌德村黨支部書記仲維峰認定這是好機會,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先得解決村民對棚室生產的陌生和畏懼。為此,仲維峰先后3次帶領班子成員和有棚室生產愿望的農戶到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考察棚室生產,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感受棚室生產的經濟效益。不久,以昌德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安達市慶豐蔬菜種植合作社正式組建,截止到2013年底,合作社已建成棚室140棟,而且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建成的昌德鎮棚室蔬生產小區規模現已建有日光節能溫室30棟、大棚260棟。
“剛開始發展棚室蔬菜,最大的難關是沒有技術。”仲維峰說,為了解決技術“短腿兒”,合作社建起了“黨員綠色示范大棚”,遇到難題,大家研究解決,不會的馬上請教專家,然后將不會操作的農戶帶到示范大棚現場看、現場學,避免他們走彎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村民和社員掌握了20多種瓜、菜種植管理技術。最讓人驚喜的是,不少農戶把從棚室生產學到的知識還運用在了大田種植。
棚室一棟棟建,蔬菜產量節節高,慶豐蔬菜種植合作社又遇到了新難題:本地市場已達飽和,蔬菜滯銷。不過這一困難并沒有難住昌德人,他們立即將目光轉向了鄰近的大慶市。合作社的優良蔬菜很快打進了大慶市場,并從一開始的合作社主動上門推銷,變成了客戶主動上門收購,產品供不應求。隨著市場的擴大,慶豐合作社更學會了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熱銷品種,還和客戶簽訂了訂單,蔬菜銷路早就不成問題。
棚室園區的建立改變了昌德農民的種植模式,大田生產轉為設施農業,一年一作變為一年兩作、三作,他們的觀念也隨之改變。昌德村村民李井臣家里的溫室不足一畝地,建起當年便創收2.3萬元,但他卻不滿足于此,繼續在育苗、定植、管理、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中深挖著生財之道。這樣積極學習、努力創收的農戶,如今在昌德鎮并不少見。在慶豐蔬菜合作社的帶領下,農戶從個體分散經營逐漸走進產業合作社,昌德鎮的棚室生產也定下了明年棚室總量達到500棟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