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奇臺縣碧流河塘坊門4村海拔1500米的山旱地上,100多畝黃芪正式開挖。
2016年,奇臺華康種養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市場調查,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生產服務、轉變農民傳統種植意識、引領帶動當地經濟轉型發展”為宗旨,根據黃芪、百合、黨參等中藥材對氣候、土質的生產需求,對土壤取樣進行有機質含量和相關有機生產指標檢測后,將塘坊門4村的高山旱地做為人工試種的生產基地,組織當地農戶于春季人工栽植100畝黃芪,100畝百合及部分黨參。
做為試種品,該公司嚴格按照有機產品生產要求,整個生產期拒絕化肥投入,依據山區土壤自身肥力和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生物發酵法制做有機肥,畝投入近1500元有機肥300公斤,經5個月的生長,進入10月,100畝黃芪完全成熟,根莖長度達50㎝、直徑達2㎝左右,外觀品質優于國內其它省區出產黃芪品質,達全國上品標準。以當前各地都有聯絡的藥材市場的市場價估算,直銷原藥材或切片測算經濟效益,畝產值可達8000--10000元,除去畝成本5000元,畝純利達3000-5000元。同時,100畝百合進入休眠期,預測三年后,畝產值可達3-4萬元。
試種成功使該公司對當地發展中藥材產業充滿信心,通過對中藥材市場發展前景的預測,該公司初步計劃,利用該村前山區良好的自然條件,結合江布拉克沿線景區觀光旅游業的打造,在對山旱地區及部分山下平原地區的土質進行檢測,獲得有關機構的認證后,在生產中藥材原料的同時,開展藥材加工和試驗檢測業務,逐步進行試驗種植,逐步擴大種植種類和規模,逐步將這里發展成為觀光旅游與中藥材生產基地的“中藥材之鄉”,屆時,有意愿從事中藥材生產的農戶可通過入社方式,通過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肥料以及收購合同,帶動更多農戶開辟增收途徑和當地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