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走進定陶冉堌鎮龐樓村,看到大卡車、三輪車在地邊停著,村民們在甘藍菜地里采摘的采摘,裝車的裝車,一片收購繁忙景象。
“快來個人,這邊裝車人手不夠了。”電話剛掛,只見又有另一個電話打進來,眼前這個忙前忙后,皮膚黝黑、穿著樸素的老漢,就是承包龐樓村這20畝地的貧困戶——郭洪院。
敢為人先,不怕失敗
上世紀90年代,冉堌鎮龐樓村農民大多采用“玉米+小麥”的單一種植模式,年收益較為微薄,以至于絕大部分青壯年寧愿外出務工,僅剩小部分村民留在鄉里打理土地。沒有一技之長的郭洪院就是后者。
郭洪院兒子郭立文長年在外打工,調查了解到今年甘藍菜的行情還不錯,就回家與父親商量是否能承包種植甘藍菜,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郭洪院知道這個信息后,并沒有盲目的去干,而是自己就多渠道調查,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的提高,對于甘藍菜很多人都是很喜歡的,甘藍菜是防癌蔬菜,在大城市超市里非常受歡迎,前景發展可行。
但是,村里一直沒有人這樣大面積的種植蔬菜,何況還是比較少種的甘藍菜,郭洪院的妻子思想保守,怕種植失敗,勸郭洪院都60多歲的人了,不要做這個事情,風險很大。
郭洪院是個樸實的農民漢子,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拍案決定自己承包土地種植甘藍菜,之后的銷路就讓兒子聯系,只有敢為先人,不怕失敗,事情才能干成。
承包土地,增收致富
郭洪院找到村支書郭丕雷,告訴他自己想承包20畝地,希望村支書幫著協商。農村土地流轉是使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還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一個好辦法,村里非常支持。通過村干部的積極協商,很快就以每畝1200余元的價格承包下來,郭洪院說干就干。
轉眼3個多月的過去了,地里的甘藍菜長勢喜人,個頭很大,平均一畝地能產個12000斤左右,豐收在望。郭洪院讓兒子聯系客戶,看到長成的蔬菜,沒想到外地好幾家客戶都搶著要,收購價格達到7角左右。
最近幾天,外地大大小小的卡車來龐樓村收購不斷,主要銷售到河北、武昌、河南等地,當筆者問到這甘藍菜收益多少時,郭洪院高興的笑了,“今年這甘藍菜的收益能達到160000元,比往年種小麥、種玉米可賺多了,這一下都能脫貧了!”
致富發展,與民致富
郭洪院的致富路,讓村里的人也看到了“地里能出黃金”的曙光。當時勸說他的鄉親們也紛紛向他討教“致富經”,部分在外務工的村民也趕回來經營土地了。
“致富肯定不能忘本,肯定要大力支持其他農民的產業發展。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郭洪院真誠地說。
郭洪院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敢為人先,大膽嘗試,率先脫貧致富。他積極利用自身經驗助他人致富,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下一步,他將繼續擴大承包地,讓大家看到種植也能發財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