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連初是浙江湖州德清縣乾元鎮明星村的特種水產養殖大戶,和其他養殖戶相似,他主要養殖白魚、汪桑魚、太陽魚等品種。針對白魚的養殖和銷售,沈連初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只是在賣魚的時間節點上動了點腦筋,白魚走俏市場的同時還降低了成本。
今年49歲的沈連初從1991年開始進行水產養殖,到現在已有26年的時間,中間沒有從事過其他任何行業,一門心思搞養殖的他成為了鎮上經驗豐富的養殖大戶。
沈連初一般在開春的3月上旬將白魚苗投入魚塘,與一般的白魚養殖戶將魚養到次年三四月份甚至七八月份的情況不同,沈連初只養到當年的11月份,便會陸續進行出售。一整批白魚會在次年2月底前全部售完,將魚塘騰空。
乾元鎮農業技術指導員盛桂寶告訴記者,白魚“當年養當年賣”的模式可以說好處多多。一方面,可以及早騰空魚塘,將新的魚苗投放下去,提高魚塘的翻新率;另一方面,還可以降低飼料成本,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但是問題來了,沈連初的白魚養殖周期這么短,銷售的時候夠分量了嗎?自然是肯定的。沈連初的白魚雖然只養九個月的時間,但基本都已長到1斤1兩左右,符合市場上普遍的白魚分量,這個斤數的魚也最為好賣。
沈連初坐在自家的魚塘前,細細地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袋規格為40斤的魚飼料按照我一年期的養法,可以產出30斤的白魚;而別人養一年多的時間,因為病害等原因的影響,相等的飼料大概只能產出25斤左右。”再加上因此節約下來的租金、電費和人工費,一年期養殖的白魚節省下來的成本還真不少。
可為何這種銷售模式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普及呢?沈連初笑了笑說:“因為許多養殖戶的白魚要長到一斤多的分量,需要的時間遠不止九個月呢。”
白魚的吃食能力是其能否快速“長肉”關鍵所在。沈連初憑借多年經驗,通過生物制劑和利用運河換水等方式不斷調試魚塘的水質,以達到魚苗最適宜的生存狀態。說到底,還是多年的養殖經驗讓沈連初摸索出了如何提高白魚吃食量的奧秘。通過改善水質,沈連初的白魚一天至少要吃“三頓飯”,體重也是“蹭蹭蹭”地往上漲,九個月的時間,原本只有幾厘米長的小魚苗,就長到一斤多。“雖然養魚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價格行情,但稍微動一下腦筋,另辟蹊徑,也能夠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盡可能提高利潤空間。”沈連初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