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具有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收益穩的特點,2015年萊蕪市實現食用菌產值3億元以上。今年以來,萊蕪市農業部門與萊蕪市鑫匯食用菌專業聯合社(萊蕪市食用菌產業聯盟)聯手共建,積極在貧困戶發展“庭院式”食用菌種植,為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開辟新路徑、提供新選擇。
農戶在自家庭院即可種植 當年就能收回成本
“再有十來天,村里種的蘑菇就都能收獲了。”在雪野旅游區大王莊鎮小下河村村民李登永的“庭院蘑菇棚”里,看著菌包里冒出的硬幣大小的“小包”,李登永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村兩委立足食用菌種植傳統優勢,全村貧困戶積極創新發展‘庭院式’食用菌種植精準扶貧新模式,全村15戶貧困戶全部發展起庭院式食用菌,年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小下河村黨支部書記李登玉介紹,目前,大王莊鎮了建立“政府+企業+貧困戶”聯動機制,在溫家莊村、止風村、楊家莊村、大下河村、前卞莊村、后卞莊村等7個村開展“庭院式”食用菌種植新模式,目前已在45個貧困戶庭院中安裝標準食用菌棚。
“庭院式”食用菌種植新模式,針對老弱病殘、技術缺位等各類致貧與返貧因素,就地在貧困農戶庭院建立標準食用菌棚,發展蘑菇種植。在管理環節,農戶只承擔噴水、采菇等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其它工作由食用菌合作社運作,保障蘑菇質量安全,程序簡單易行,當年可收回投入成本。不額外占用耕地,在農戶庭院即可大力發展。
每天在家工作2小時 每年純收入6000元以上
談到庭院發展食用菌種植時,萊蕪市農技站站長高燕算了一筆賬:1個菌包成本價4元左右,每個菌包產蘑菇4斤,按最低1.5元/斤計算,每個菌包貧困戶純收入2元,1年按3茬每茬1000袋,貧困戶每年純收入6000元以上。
據了解,“庭院式”食用菌設施由食用菌產業聯盟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統一規劃建設,前期由聯盟為貧困戶提供菌袋,中期統一技術服務,后期統一回收貧困戶產品,根據不同的季節和貧困戶的身體狀況,讓貧困戶分批分品種全年生產,實現貧困戶不出家門在家每天工作2小時,輕輕松松長期脫貧再致富。
為實現食用菌企業與貧困戶雙贏,依托聯盟的銷售渠道以及強大的技術支撐,基本實現與貧困戶訂單經營,聯盟成立扶貧技術小組,實現每一名技術人員帶領20戶貧困戶生產,實現每隔一天指導生產一次,每隔一天實現產品回收一次。聯盟提供物流配送車輛,保證產品及時回收加工。聯盟還統一技術對貧困戶所生產的廢菌包在自己的庭院中進行物理發酵腐熟,發酵完成后的有機質指導貧困戶發展庭院有機盆栽蔬菜,直接為貧困戶又增加30%的附加收入。
“庭院式食用菌種植是整合多方資源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既是庭院經濟的有效延伸,實現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又是農村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有益探索。”萊蕪市農業局局長陶務瑞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