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姚宏亮作為農民“雙創”的代表人物之一,走上了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黑龍江分會場的演講臺。他的創業歷程以及帶領全村農民致富的事跡博得了陣陣掌聲。
39歲的姚宏亮是一個地道的農民,是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說起最初的創業,他告訴記者:“我家延壽縣加信鎮是水稻傳統產區,但有效積溫不足、水稻生育期短、稻米品質不高,成為稻農增收的一大瓶頸。”為了扭轉這一局面,讓水稻更加優質高效,讓農民增收致富,2003年他從東北農業大學進修回來,就開始嘗試發展“覆膜田”水稻。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村里都叫他“姚瘋子”。但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有機水稻地膜覆蓋技術取得成功,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緊接著,為降低人工覆膜的成本和勞動強度,2009年他又發明了覆膜機,一年后成功改裝了覆膜插秧一體機,比手工覆膜插秧提高功效20倍以上。機械覆膜水稻生產技術模式,增加有效積溫200~300℃,使第二積溫帶種植稻花香等優質晚熟品種成為現實,畝可增產100~200斤,節水40%以上。今年年初,省農委組織專家對他的覆膜有機水稻栽培技術進行評鑒,給予充分肯定。專家表示,覆膜有機水稻栽培新技術模式,實現了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飛躍,帶領更多農民闖出了一條依靠科技致富的新路子。
為讓更多的農民應用機械覆膜水稻生產技術受益,姚宏亮又成立了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實行規劃、品種、生產、技術、管理、收獲、品牌、銷售“八統一”經營模式,應用覆膜有機稻種植技術,推廣施用有機肥、生物防病、測土配方、抗倒伏等綜合配套技術。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合作社社員發展到432人,種植有機水稻4000畝、優質水稻10000畝。
為擴大技術輸出,今年他成立了黑龍江稻米之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通河、方正、木蘭、綏棱等水稻產區采取加盟的方式,推廣應用覆膜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及覆膜插秧一體機,并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將技術模式和機械推廣至上海、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區,種植面積達到9000畝。他告訴記者:“今年我們還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鋤草,這樣的創新贏得了客商的認可。”
同時,為了提高效益,姚宏亮又注冊了有機水稻商標“覆膜田”,該品牌被評為黑龍江省著名商標。“覆模田”水稻被北京、南京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水稻,同時獲得了友好型GAP國際認證,達到了出口標準,產品遠銷廣州、香港等地,有機水稻每斤銷售價格高于普通水稻1元左右,農民畝增收1000元。為拓寬銷售渠道,他還建立了“稻米之路”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網上銷售。
姚宏亮說:“在創業過程中,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還給予了我們不少幫助。哈市農委免費提供建設水稻育苗大棚的材料,我們合作社農民將原有的小育苗棚進行了改建,這直接讓農民每畝增收150—200元。”
說到未來的規劃,他告訴記者:“創業之路沒有止境。作為新時代年輕的創業農民,我要繼續加大有機水稻生產技術創新,加快研發第三代有機水稻缽育擺栽覆膜插秧一體機,盡快與已有投資意向的機構合作,擴大有機水稻種植面積和有機大米的市場份額,爭取3年內進入新三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