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城(右)與茶農討論制茶新技術
“每天跟泥土打交道,身上有‘土味兒’?怕啥,咱新時代的農民才是最‘洋氣’的。”“全國十佳農民”候選人、華安茶農劉火城說。
什么樣的農民是“洋氣”的農民?“要敢于轉變觀念、接受新的事物。”劉火城說。
種茶、加工茶、開發茶、賣茶,劉火城用了八年的時間,將兩三人的小小家庭作坊,逐步發展成為擁有8000多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的大型茶葉加工企業;又歷經12年的探索打磨,讓單純的茶葉加工升級成茶葉產銷、科研、文化傳播于一體的綜合性茶產業創業平臺。
在這段漫長坎坷的創業路上,劉火城正是靠著這股敢想敢干、不斷創新的拼勁,將華安鐵觀音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并摸索總結出了許多新奇而充滿“洋味兒”的經營理念。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茶,怎么讓大家記住我們的茶?”劉火城提出了“1+N”模式,“1是指一個優質茶品,這是產品立足的根本基石。”在劉火城的有機茶觀園中,茶樅生長從施肥治蟲到控溫管理,都嚴格按照有機標準執行,從源頭上保護茶青品質。
“好喝,還得好看。”為了能從觀感上成為選購焦點,劉火城從毛茶開始就精挑細揀,選出最好的茶葉進行打包,力爭做到“形、香、色、味、韻”俱佳。同時,根據精品茶的品質和消費需求,茶葉按檔次包裝、明碼標價出售,茶品包裝還能通過二維碼掃描,獲知產地等級種植加工信息,讓消費者實實在在看到哈龍峰的品質。
劉火城說,每批打上哈龍峰品牌出廠的茶葉都經過他親自進行品質評鑒,“做茶葉要用心、細致到每個環節,要有匠人精神和情懷,不怕麻煩堅持做到最好。”
不單是對自己的茶精益求精,劉火城還把自己掌握的種茶技術整理出來,義務辦起了科學技術培訓班。為了讓茶農徹底轉變傳統種植觀念,劉火城時常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運用新技術科學種植,每年邀請省農科院教授、技術員進村舉辦講座,并聘請省土壤專家免費為農戶檢測土壤成分,幫茶農合理施肥,有效提高了茶農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哈龍峰茶業打造出了一條有機產業鏈,直接或間接輻射了全縣16萬畝茶園基地,帶動農戶8680戶,與茶農共同把“鐵觀音”茶產業作為一種縣域品牌進行自我打造、雕琢和提升,并通過示范推廣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劉火城說,探索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探索建立高品質多功能的現代休閑生態茶文化創客平臺,能幫助更多有理想有情懷敢拼敢闖的農民,走出一條“洋氣”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