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巾幗茶王”錢曉玲的故事多

   日期:2016-10-1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04    評論:0    

“成功了!成功了!”

  10月7日,這發自內心的歡呼沖出大別山深處的靈山茶廠,也讓“全國十佳農民”、羅山縣靈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錢曉玲緊縮多日的眉頭舒展開來。

  “你看這顏色多漂亮,香味多純正!”在靈山茶廠茶花茶炒制現場,錢曉玲捧起一把帶著熱氣的茶花茶,遞到了記者的面前,一股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這個“十一”長假,錢曉玲一天也沒有閑著。她和她的研發團隊根據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一遍遍地進行著茶花茶的炒制試驗。

  “將這漫山遍野的茶花炒制成茶,不但能夠變廢為寶,進一步拉長茶產業的生產鏈條,填補信陽茶產業的空白,也必將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錢曉玲指著窗外數萬畝茶山上正含苞吐蕊、芬芳四溢的茶花,激動地告訴記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這正是錢曉玲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夙愿。這條坎坷的路,錢曉玲越走越寬……

  從“創業明星”到一貧如洗

  她戰勝命運誓將荒山變茶園

  錢曉玲是個有故事的女人。

  幼年時,因為姥爺被打成右派,她跟隨母親下放到羅山縣周黨鎮朱樓村。初中一畢業,兄妹5人排行老大的她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站過柜臺、做過工人,26歲白手起家,創辦羅山縣金羚制衣廠。

  制衣廠在她的苦心經營下紅紅火火。錢曉玲也因一次性為羅山縣貧困小學生捐贈3000套校服、為養老院捐贈10多萬元現金而被人們所熟知,年紀輕輕的她就成為“羅山縣創業明星”“信陽市三八紅旗手”“河南省政協委員”。

  上天似乎給了她特別的眷顧,卻又讓她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變故。1998年,正當事業順風順水之際,她卻不幸罹患嚴重的胰腺炎,在三次大手術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命是保住了,卻花光了積蓄,出院時8萬元的醫療費還是鄉里鄉親湊出來的。昔日紅火的制衣公司一片荒蕪,錢曉玲又回到了多年前一窮二白的境地。

  有故事的女人總是有著不一樣的韌勁,鬼門關里走一遭的錢曉玲自然不會向命運妥協。壯志未酬的不甘,命懸一線時父老鄉親的關切,讓她雄心勃勃又出發。時值2000年春夏之交,第九屆信陽茶葉節開幕在即,全市上下喜迎茶葉節的濃厚氛圍給了錢曉玲一個讓她血脈賁張的大靈感--進軍茶產業,開創新天地!

  雖然沒有半畝茶園,從種植、生產到銷售,都是“門外漢”,但錢曉玲底氣十足。產于靈山秀水間的茶葉是大自然給予信陽人彌足珍貴的無私饋贈,唐代茶圣陸羽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發出“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詠嘆,茶產業無疑是潛力無窮的朝陽產業。

  在錢曉玲心底,還有一個響亮的聲音讓她欲罷不能:她生于斯長于斯的周黨鎮,有著連綿不絕的荒山,荒山世世代代荒蕪著,猶如山里的日子一樣一成不變。何不把荒山變茶園,讓鄉親們多點營生?

  然而,荒山荒著,沒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但要流轉過來,荒山似乎就成了寶貝,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踏破鐵鞋,磨破嘴皮子,錢曉玲走村串戶,不厭其煩地向鄉親們描繪著荒山變茶園的美好藍圖,用她的堅定和真誠消除了大家的疑慮。

  2001年3月,錢曉玲的羅山縣靈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她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買斷了周黨鎮楊柳村6000畝荒山70年的使用權!

  “荒山真的能種茶?”錢曉玲很快拉直了這個問號,給了世人一個大大的驚嘆!荊棘密布的山間沒有路,那就披荊斬棘,開辟出一條新路!亂石叢生的山上土質貧瘠,那就剔出雜石,整理梯田,深埋農家肥,不信它長不出“金疙瘩”!上山下山,誤時誤工,那就在山上支起大鍋,安營扎寨,夜以繼日,帶頭吃住在山上!

  就這樣,她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一鍬一鋤,開山辟地。沒白沒黑的重體力農活讓她的雙腳腫得變了形,平時35碼的鞋子都嫌大,后來42碼的拖鞋還套不上腳。她就先用毛巾把腳包裹起來,再用繩子將腳綁在拖鞋上。一個多月不下山,兒子打來電話: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她說明天。再打來電話,還是明天。年幼的兒子不解地問:“媽媽,你有幾個明天?”

  兒子的疑問曾讓堅強的媽媽落淚。多年以后,在全國十佳農民的頒獎現場,錢曉玲曾動情地說:“我很虧欠兒子,沒送他上過一次學,沒給他開過一次家長會。兒子,你聽著,如果有來世,我還做你的媽媽,我再送你去上學!”

  非同尋常的付出,贏得的是非同尋常的收獲。6000畝茶園一舉建成并于當年試種成功,鄉親們把贊許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錢曉玲。

  周黨鎮桃園村的王寬在外發展多年,多次拒絕了靈山茶業的流轉協議。兩年后的春節,王寬回鄉過年,看到茶山的巨大變化,找到錢曉玲,感慨萬分:“錢大姐,你是真正為山里老百姓辦實事兒、辦好事兒,山地交給你,我放心!”

  和王寬一樣,看到荒山長出了“搖錢樹”,十里八村的群眾給予了靈山茶業以足夠的信任和支持,當初的不解和質疑被理解和擁護所代替,公司流轉荒山荒坡的步伐越來越順當。截至目前,靈山茶業已擁有茶園基地8萬畝,可采摘的茶園面積達5萬余畝,主要分布在羅山縣周黨鎮朱樓、楊柳、吊橋、桃園等村,并延伸輻射至羅山縣潘新、莽張、山店、定遠等鄉鎮以及新縣、光山的部分鄉鎮。

  15年前,大病初愈的錢曉玲站在山腳下,想象著荒山野嶺間長出了碧波連綿、畦壟整齊的萬畝茶園,蜿蜒的盤山公路猶如一條白色的巨龍直達山頂,首尾相連。這樣的想象曾讓她激動不已,這樣的想象如今已變成了現實!

  讓15年前的錢曉玲沒有想到的是,荒山蛻變的茶園里,還豎起了一個個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全國巾幗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國家級標準化茶園示范區”“博士后研發基地”“河南省農業廳生態高效茶產業試驗示范基地”……

  這掛滿“金”字招牌的茶山,多年來始終是錢曉玲的靈魂皈依之地。遇到困難時,茶山能給她迎刃而解的靈感。遭遇病痛時,茶山就是醫療的良方。記不清有多少次,掛著吊瓶的她來到茶山,“病就好了一半”。做過5次手術,每次都在鬼門關前“徘徊”的錢曉玲,把生死看得很淡,卻把茶山看得很重很重……

  從“門外漢”到“巾幗茶王”

  她傾力推進茶產業的多元化經營

  靈山茶業的員工都知道,他們的董事長錢曉玲是茶產業的行家里手。采起茶來,她巧手翻飛,不輸快手。炒茶制茶,她同樣技藝嫻熟,公司里每一項新技術、每一個新工藝,她總是最早掌握。她還是品茶高手,在十數種茶水中,僅憑湯色和香氣,她就能辨別出自家的產品。

  有人驚嘆,有人感喟,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公司成立之初,錢曉玲并不懂茶。當時有個客戶訂購了幾萬斤信陽毛尖,錢曉玲帶著員工緊趕慢趕,炒制完畢卻不知道放到冷庫里保存。等到最后一批發貨時,茶葉顏色有點跑。有人建議,弄點沒跑顏色的兌一下就行,看不出來。但錢曉玲卻不答應,在她的眼里,誠信打不得半點折扣,哪怕因此損失上百萬元也在所不惜。這件事給了她慘痛的教訓,也讓她深深地懂得,做大做強“仙靈”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凡事最怕認真二字,何況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矢志不移的錢曉玲!茶園基地的標準化建設,茶園管理的生物化防控,她樣樣做到細致入微,只用了三年,就讓她的“仙靈”牌綠茶在第十二屆信陽茶文化節上一鳴驚人,獲得“特級信陽毛尖”金獎。2007年,“仙靈”牌綠茶再攀高峰,在當年的世界綠茶大會(日本)綠茶評比和2008年河南省“盛弘杯”名優綠茶評比中雙雙榮獲金獎,并通過了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成為河南省著名商標。

  千百年來,信陽只產綠茶,農民只采春茶,夏秋茶都丟掉了,茶葉利用率不足50%。這個困擾信陽茶人的“哥德巴赫猜想”,也讓錢曉玲寢食難安。為了求解,她遍訪專家,多方試驗。2008年,她登門拜訪我國茶多酚研究第一人、有著“茶多酚之父”美稱的浙江大學茶學系博士生導師楊賢強教授,學習提取茶多酚技術,開始了茶葉副產品深加工,邁開了工廠化茶多酚提取的步伐,開創了信陽茶產業的先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0年,信陽掀起“信陽紅”紅茶風暴,給夏秋茶找到了出路,讓錢曉玲驚喜萬分。她再次帶技術人員赴浙大學習,并多次派員親臨多家紅茶生產企業參觀學習,還與杭州著名紅茶生產企業強強聯手,當年就成功研制出“仙靈牌”信陽紅茶,在2010年第四屆中國(鄭州)茶業博覽會上獲得“茶王”“金獎”兩項最高榮譽,2011年再登“茶王”寶座。從此,“巾幗茶王”也就成了錢曉玲的代名詞。

  從此,一紅一綠,相得益彰。2015年,“仙靈”牌綠茶、紅茶被評為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2016年“仙靈”牌信陽毛尖、信陽紅茶入選《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但錢曉玲拉長茶產業鏈條的探索從來不曾停止。

  在楊賢強教授的指導下,錢曉玲認識到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改良品種。為此,她從2012年開始,通過無性系種植,引進烏牛早、龍井43、信陽10號等優良品種。其中烏牛早等早熟品種比傳統品種早熟40天,農歷正月二十就能采摘,大大提高了茶葉的利用率。

  引進無性系種植,錢曉玲同樣交了昂貴的“學費”。由于沒有充分掌握無性系種植技術,首次栽種的2000多畝茶苗,全部死掉了。痛定思痛,她再次請教專家,找準死苗的癥結所在,連續奮戰幾天幾夜,大功率的手電筒就買了130多個,連夜種植,3輛噴灌車隨時澆透水,保證了茶苗的成活率。如今,錢曉玲的茶園里,已有3萬多畝完成了品種改良。

  不破不立。當前,大多消費者仍然習慣性地認為信陽毛尖越小越好,但從科學角度講,芽頭沒有長成葉之時,茶葉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茶黃素等多種微量元素含量都較低。為轉變傳統觀念,錢曉玲積極倡導“惟芽長為上品”的生產理念,并取材一芽二葉至一芽三葉鮮葉為原料,研制成功了信陽“仙靈”香茶。2014年10月20日,“仙靈”香茶驚艷亮相第十一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暨中國茶發展大會,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高端好香茶”的發展定位,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一步一個腳印,“仙靈”牌大家庭的成員越來越多,信陽毛尖、信陽紅茶、信陽香茶、金蕎麥綠茶、茶粉、茶多酚、信陽紅茶酒等七大系列八十多個品種的茶產品競相媲美,并獲得20余項國家專利和省市科技成果。

  就這樣,那一片神奇的葉子,在錢曉玲的手里,只因加工的方法不同,就變身為各類產品。有人對此頗有微詞。但錢曉玲不以為然:面只能做饃嗎,不能包餃子嗎,不可以做油條嗎?多元化發展,拉長產業鏈條,是信陽茶走出市場瓶頸的有效途徑。今年,靈山茶業僅香茶就加工30多萬斤,市場銷路之好讓錢曉玲始料未及。

  從強公司到富萬家

  她不遺余力帶領鄉親共筑小康路

  毫無疑問,面既能做饃,又能包餃子,還能做油條。所以,今年“十一”長假,當錢曉玲將目光瞄向萬畝茶山上一望無際的花海時,當她嗅著剛剛摘下的茶花清香、看著加工后黃澄澄的茶花茶時,她的激動與喜悅無以言表。她的激情翻涌的內心深處,在算著一筆賬,在描繪著一幅美好的藍圖:

  流轉了8萬畝荒山荒坡,成千上萬的農戶有了租金收入;

  探索“公司+農戶+基地+協會+專業合作社+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2200多農戶成為社員,年增收超過600萬元;

  從除草、排剪到采茶、制茶,從炒制信陽毛尖、信陽紅茶、信陽香茶,到釀制紅茶酒,再到正在進行炒制試驗的茶花茶,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在家門口一年四季有活干、有收入;

  茶園自成風景,帶來了難以計量的生態和旅游效應。將來有一天,這里一定會成為鄉村游的好去處,她的大山、她的茶園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她的家鄉、她的父老鄉親一定會越來越富有……

  錢曉玲習慣做著這樣的計量和規劃。從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茶山開到哪里,她就將公路修到哪里,水庫開挖、整修到哪里。多年來,公司先后修建改造公路28公里、整修小型水庫11座、水塘40余口,既為標準化茶園建設積蓄了水資源,又解決了附近的村組的農田灌溉問題。

  茶園內修路,路過農民家附近時,差個三米五米、十米八米,錢曉玲總會想方設法把路修到農民家門口。少則幾千元,多則數萬元,對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額外的開支。公司有人提出異議,但在錢曉玲她眼里,農民都是自家兄弟,修路架橋都是做好事兒,與死神多次遭遇的她不愿意放過任何一次澤被鄉鄰、積德行善的機會。

  2014年夏季,信陽大旱,周黨鎮楊柳村不少田里都裂了口子。錢曉玲把茶園里4口塘的水全部放掉給老百姓救秧。幾千斤魚都死了,白花花的。錢曉玲卻說,值,畢竟鄉親們的秧苗救活了。

  在茶園里干活的農民,大多是老人或留守婦女。錢曉玲常常叮囑身邊的員工,他們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關心,要以誠待人,以心換心。她說,咱做不了大事做小事,要將小事做到極致。

  山路不好走,公司就專門派出四輛車,來回接送十里八村前來干活的鄉親。中午做好飯送到山上,用來盛飯的桶就有十多個、湯盆幾十個,飯碗七百多個。送上去一頓飯,需要半頭豬,后來為了節省時間,就做蛋炒飯,配上湯,大家照樣吃得歡歡喜喜。

  這兩年,錢曉玲又總是給大家買衣服。因為她發現在山上干活的很多人,自己掙錢自己卻舍不得花,留給晚輩花。夏天的長褲長褂、冬天的羽絨襖,她一買就是幾百件。看著大家精神地穿上新衣,她心里也樂開了花。不但買衣服,逢年過節,每年她都要給大家送上茶葉、茶具,讓大家都喝上自家產的好茶。

  在高端茶葉遇冷的今天,大眾消費市場需求不降反升。錢曉玲就因勢而為,生產中低端茶,并把產品價格在利潤范圍內一壓再壓。在她看來,價格實惠并不代表茶葉不好,茶葉賣出去了也是一種扶貧,茶葉賣出去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活干,就能脫貧致富。

  靈山茶園覆蓋了羅山縣的6個鄉鎮20個行政村,其中10個為貧困村,錢曉玲在想方設法對這些貧困村的荒山荒坡進行整村流轉的同時,引導3000多家農戶積極參與茶葉種植加工,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不少人還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徹底告別了貧困。

  朱樓村的黃義超就是其中一個。過去家里窮得“沒有吃油的錢”。

  改變從錢曉玲帶動大家發展茶園開始。老黃對茶有靈性,公司派到浙大深造的技術員,只有他被楊賢強教授留了下來。如今的他不但拿到了浙大茶學系的畢業證書,還到美國鍍了金,成為公司的炒茶骨干。公司還為他解決了一套住房。去年他愛人不幸罹患子宮癌,錢曉玲忙前忙后,幫忙找醫生,幫忙籌錢。

  “董事長幫我們撈回了一條命!”感念錢曉玲的恩情,老黃在拼命工作的同時,還在實實在在地幫扶其他貧困戶。

  周黨鎮街村的羅偉也是多年的貧困戶。愛人無業,公婆有病,全家人就指望她在街上做點小生意度日。2009年,偶然的機會,得知羅偉家的困境,錢曉玲主動請她到公司上班。如今她也是單位里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不但每月有個固定收入,還享受了“三金”待遇,成了實實在在的公家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公司里近百名員工,多半是鄉里鄉親。朱樓村69歲的孤寡老人朱明清一個人生活,錢曉玲就特意把他請到公司務工,“在公司里吃住有人管,生活有著了不是?”

  10多年來,錢曉玲積極救助貧困學生、特困戶、孤寡老人,向地震災區捐款、義務修路架橋,公益投入達千萬余元。很多老百姓都念她的好,可是她卻覺得是應該的。她說:“我已經做了五次大手術了,老天能讓我活到今天,我要用我最后的生命,全心全意為父老鄉親服務!”

  10月7日,帶著茶花茶初步炒制成功的喜悅,錢曉玲又一次登上了茶山山頂。遠山如黛,幾十個上了歲數的農民這里一簇,那里一組,正在栽種油茶樹。茶園梯帶好,套種油茶,將土地效益充分發揮,是錢曉玲的又一創舉。她想象著這30多萬棵油茶樹在幾年以后豐收的情景,想著想著,兀自笑了……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