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農藥不聘工人背藥箱下地,而是請來無人機空中噴藥(簡稱“飛防”),這在我市種植大戶中已成為“潮流”。10月12日,記者從市種子管理站了解到,今年我市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聘請無人機為農田噴藥防治病蟲害已近9萬畝,較去年翻了一番。
作為病蟲害年發生頻率較高、發生畝次較大的重慶,田間防治是“蟲口奪糧”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病蟲害防治面臨勞動力成本攀升、市場對農藥殘留標準要求更高,以及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挑戰,傳統的人工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顯得力不從心。
從2011年起,我市個別區縣開始試行用無人機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經過幾年發展,去年我市無人機噴灑的農田接近4萬畝,包括3萬畝稻田、數千畝蔬菜基地等。
“和傳統的防治方式相比,‘飛防’效率更高、更省藥,而且不用擔心土地受污染。”基地位于渝北的福小農業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田小玲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種了220畝青貯玉米,如果聘請工人噴灑,需要5個人干4天,人工費用加農藥約1.3萬元;無人機噴灑總費用只要6000元,而且農藥還可以少用1/3。重要的是,無人機噴的藥像霧一樣,輕輕罩在葉面上,不容易滴進土里。“這減少了農藥污染,我們換茬種蔬菜也安心。”田小玲說。
“今年新型經營主體用‘飛防’的積極性很高,噴藥面積出現井噴式增長。”市種子管理站藥械科科長吳金鐘介紹,今年使用無人機統防統治的區縣主要集中在江津、梁平、秀山等地勢相對平坦的區縣,目前水稻上的使用面積已超過5萬畝。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已有的兩家無人機公司為蔬菜、柑橘、中藥材等種植型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服務,噴施面積3萬余畝。
“與全市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相比,目前‘飛防’的比例仍較小。”吳金鐘說,“隨著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增加,以及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改進,‘飛防’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