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鈴在雙孢菇大棚觀察。
長治市長子縣大堡頭鎮義合村的李巖鈴,十幾年來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憑著堅強剛毅的性格,歷經風雨大膽自主創業,如今是長子縣綠生源菌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個讓長子崛起“上黨菇都”的女強人。富起來的她,不忘初心,積極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技致富帶頭人。
9月22日,筆者在長子綠生源食用菌種植基地,見到了人們口中夸贊的李巖鈴。看著長勢喜人的蘑菇,正在蘑菇大棚里和工人一起采摘雙孢菇的李巖鈴和丈夫秦四清洋溢著發自內心的高興。
離土經商
創業之初多坎坷
李巖鈴生就一股爭強好勝、不服輸的勁頭。1990年,她與丈夫秦四清在本村承包了13畝土地,種植玉米和蔬菜。盡管每日起早貪黑忙于耕作,但13畝土地一年下來收入并不多,這對李巖鈴來說很不甘心。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巖玲在長子縣城遇到了經商的初中同學,談到現如今承包出租柜臺搞服裝批發很掙錢,點燃了她棄農經商的念頭?;丶抑螅顜r玲和丈夫商量好,把土地承包給別人,自己想方設法籌資8萬元在縣城租了房子,承包了供銷商場5平方米柜臺,開始了服裝生意。
1998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經銷服裝生意開始走向滑坡。李巖玲審時度勢又返鄉投資12萬元,開始創建“七彩山雞”專業合作社,從山東引來種雞開始喂養。自己辦養雞場實踐成功后,她便發動本村婦女在家喂養,并承諾四個月雞成型后開始回收。經過四年多的苦心經營,“七彩山雞”專業合作社在當地發展養雞農戶300個,每戶年收入達到萬元以上。嘗到了養雞甜頭的鄉親們對李巖鈴很是感激,李巖鈴也為自己能幫助鄉親們致富而興奮不已。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李巖鈴養雞事業蒸蒸日上之時,2006年,震撼全國的禽流感突然發生,從而使她精心發展起來的山雞事業蒙受巨大災難。眼睜睜地看著養雞場一個個變成了空舍,李巖鈴欲哭無淚。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她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500萬元。
慘遭如此打擊,對一般人來講,可能就很難東山再起了。但李巖鈴毫不氣餒。她咬咬牙重新爬起來,繼續前行。
東山再起
歷經風雨見彩虹
李巖鈴在養山雞時,跑上海、到福建,發現有一種產品非常暢銷,那就是食用菌雙孢菇。由此,她產生了一個念頭:用雞舍發展雙孢菇。
養山雞雖然倒閉了,但李巖鈴養山雞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發展什么樣的產業,都要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為此,李巖鈴同丈夫一起到福建參觀學習,并從外地請來了兩位師傅,硬是把自己的山雞場變成了雙孢菇種植基地。
開拓要有精神支撐,創新要付出代價才能實現。在發展雙孢菇的起步時,因為師傅是南方的,他們只知道用稻草種植雙孢菇,但稻草一是秸稈長,不利于翻料;二是要到外地進口,成本較高。李巖鈴一次次到周邊省份考察,終于找到了用玉米芯代替稻草的辦法。這種辦法不但省力省錢,而且更適宜雙孢菇生長:每噸玉米芯比稻草節省費用200元,每個菇房產量又比稻草高1000到1500公斤。這樣一來,自家種植5個雙孢菇棚,首次突破了每棚超4萬元收入的記錄。李巖鈴夫婦又一次開心地笑了起來。
李巖玲用雞舍發展雙孢菇發了財。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鄉親們都到她的基地來參觀取經。李巖鈴想,這正是帶動鄉親們發展雙孢菇致富的大好時機。于是,她向村干部提出了在本村發展一個雙孢菇示范小園區的想法。為了把想法盡快變成現實,李巖鈴走東家串西家,千方百計做通了村民工作,調整了土地。在她的努力下,義合村很快就建起了一個占地40畝的雙孢菇種植小園區。一年多時間,這個小園區也奇跡般地放了“衛星”:一個雙孢菇棚居然創收高達5萬元。這一下李巖鈴發了財,也在當地出名了,前來求她傳授技術的村民絡繹不絕。
李巖鈴說:“一人富了不算富,我要讓更多的鄉親們都來種植雙孢菇,都來發菇財,這樣雙孢菇產業才能做強做大。”為此,2007年李巖鈴注冊資金60萬元,成立了“長子縣綠生源菌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運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發展雙孢菇:公司制定了標準,規定了生產程序,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三統一”。從而也使雙孢菇產業逐步走向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短短的3年時間里,在李巖鈴的扶持帶動下,長子縣7個鄉鎮、22個行政村共發展雙孢菇500多戶,跨市區發展種植基地達到12個。
產業升級
長子崛起“上黨菇都”
走進位于長子縣大堡頭鎮柳樹村的長子縣綠生源雙孢菇示范園區,這里車水馬龍的景象讓人感受到了一個農業園區少有的繁榮。現代化的餐廳、容納上百人的浴室、品種齊全的超市……這座承載著“中國夢”“農民夢”的“上黨菇都”,在每年的4月到11月,有來自長子全縣7個鄉鎮、22個村莊的2000多菇農工作生活在這里。
2013年4月,在長子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巖鈴在大堡頭鎮柳樹村流轉土地三百畝,新建了雙孢菇菇房256座,建成了總投資4000余萬元的標準化園區。并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
李巖玲不會忘記,建設菇棚公告一發出,一周時間就有500多戶菇農報名建菇棚1000多座。本著循序漸進的發展思路,最終有300多個現代化菇棚落戶園區,并建有保鮮庫8座,烘干生產線6條,精加工廠房及展廳1座。菇農從2013年10月開始產出雙孢菇,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2014年春秋兩季,再續菇都傳奇,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同時,公司申請的“潞堯”被正式評為“山西省著名商標”。
除此以外,公司利用雙孢菇廢舊基料生產的有機肥,也正式投入生產,年產有機肥10000噸,可供給150萬畝種植面積使用。作為蔬菜、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綠色有機肥,既可減少資源浪費,又實現了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
“能人”帶眾人,眾人成“能人”。在李巖鈴的影響下,遠至介休、昔陽,近至武鄉、長治,數以百計的菇農專業戶紛紛加盟,農戶收入“盆滿缽盈”。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李巖鈴和秦四清這對夫婦,帶動了雙孢菇整個“能人部落”的興起。
李巖玲告訴筆者,未來五年,“上黨菇都”不僅要完成園區內1280座高標準菇棚的規劃性建設,輻射周邊10多個縣、市的近2000戶菇農,園區年純收入達到5000萬元,同時還要搞好雙孢菇醬、脫水菇片、特色菇鹵、營養菇湯、休閑食品等系列食用菌產品的研發,以便牽手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將“上黨菇都”做成“買中國、賣中國”的品牌大市場。
更為可喜的是韓國的金文奎先生瞄準了“綠生源”的雙孢菇,李巖鈴抓住時機,很快于2015年11月正式拿下了該公司在韓國的雙孢菇銷售總代理。今年3月,李巖鈴在韓國京畿道省投資150萬元,建成了占地20余畝,擁有15座標準化香菇種植棚的“綠生源香菇農園”。今年8月,李巖鈴參加了韓國全羅南道山西省農產品推介會,與韓國多家企業達成了進出口意向,為長子縣農產品出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來,李巖鈴在帶領鄉親們致富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非凡業績,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的廣泛肯定和認可,她個人多次被省市相關部門評為“雙學雙比女能手”“科技致富帶頭人”“長治市科技特派員”“婦女創業夢想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