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富了不算富,帶領百姓共同致富才算富”,這是宿遷市泗陽縣里仁鄉晏錢村退伍軍人葛飛在村黨員會議上的鄭重承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優秀的退伍軍人,去聆聽一下他退役返鄉后的創業故事。
見到葛飛時,他正在自家的牧場里忙活著。坐落于泗陽縣里仁鄉晏錢村的一品牧場是葛飛和父親共同經營的奶牛場。目前公司的主要事務由葛飛負責。現在牧場內共有奶牛500多頭,每天能夠為蒙牛集團供鮮奶6噸左右。然而2014年以前,這個牧場的經營情況卻并非如此紅火。
“從2014年12份退伍以后,我就選擇了自主擇業,自主擇業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里面的牧場,規模在逐漸壯大,而且管理力量缺乏年輕化,所以我就選擇了投入到牧場。”泗陽縣一品牧場總經理葛飛說。
當時的一品牧場,一頭奶牛平均每天產奶18公斤左右,對于剛剛接觸飼養領域的葛飛來說,這樣的產奶量已經讓他很是滿意。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2015年年初的一次外出參觀學習,葛飛發現自己在飼養領域確實是個井底之蛙。
“走出去之后發現,現在的牧場養殖,都是建一些標準化廠房,里面要帶有臥床噴淋以及風扇,所以我們家的牧場,僅僅局限在運動場,所以牛得不到最好的休息。”泗陽縣一品牧場總經理葛飛說。
除了牧場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外,自家喂養的草料對于奶牛的產奶量也并無多大的好處。
“什么便宜吃什么,或者是人家說吃什么好就買什么,沒有一個系統的飼料配方,通過跟別人同行的學習,以及飼料廠家給我們一些培訓,才得知奶牛的飼料配方,是非常重要的。”泗陽縣一品牧場總經理葛飛說。
就是這樣的一次參觀經歷,讓葛飛看到差距,產生了改革牧場的想法。參觀回來后,葛飛立即要求技術人員對牧場內的基礎設置以及飼養方式進行更改,并對產奶量、以及奶質標準進行嚴格的檢測。
如今,通過改良后的牧場,可謂是萬象更新,目前每頭奶牛一天產奶量在28公斤,牧場日產鮮奶量在6噸左右。隨著牧場的快速發展。牧場的用工量也在逐步攀升。作為黨員的葛飛,在用工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優先解決貧困戶的就業。
“目前在我場里面務工的,周邊村民的話是20人,每個人工資待遇不等,根據工種的不同,每個人的收入大概在兩千多到三千多都有。”泗陽縣一品牧場總經理葛飛說。
“在這邊干感覺工作很好,80塊錢一天,2400一月,還能照顧家里小孩。”泗陽縣里仁鄉晏錢村村民王根龍說。
幾年來,隨著一品牧業的不斷擴大,周邊已有多家農戶在葛飛的帶動和支持下,干起了養殖奶牛的營生,面對著牧場產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闖勁十足的葛飛又有了新的帶領百姓共同致富的好方法。
“下一步我準備發動周邊村民,利用自家的農田來種植,牧場所需的牧草和飼料,我會按照市場價格優先收購,這樣可以帶領我們周邊村民共同致富。”泗陽縣一品牧場總經理葛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