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農業部提出2020年農藥零增長目標以來,全國各地農業部門都緊抓農藥減量控害工作,積極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生物防治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綠色防控技術,受到人們的大力關注,經研究表明生物防治已經可以取代70%殺蟲劑農藥產品,未來生物防治技術前景十分良好!
大自然總是維持著微妙的平衡,有害蟲,便有能克制它的天敵。“農業生產中對天敵昆蟲的大面積應用,在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比較普遍,而在發展中國卻用的相對較少。”8月28日,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國家天敵昆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指出。
這是因為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已經擺脫了對于農藥的過度依賴,廣泛使用天敵昆蟲開展綠色防控。如歐美等發達國家有230余種天敵昆蟲實現了產業化,商品化生產天敵的公司超過500家,西歐國家90%的設施作物都在使用天敵昆蟲等生物防治產品防治害蟲。而不發達國家是因為農藥工業尚未建立,農民用不起農藥,只能用天敵昆蟲防治。
改革開放前,由于農藥工業不發達,我國也曾廣泛使用天敵昆蟲,比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但隨著我國農藥工業的不斷壯大,天敵昆蟲用得越來越少。“目前,我國農作物害蟲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平均每年防治面積達到45億畝(次),化學農藥用量高達45萬噸(商品量),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只占23.1%。這造成害蟲抗性不斷增加,農藥用量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部種植司副司長陳友權說。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在國家的支持下,我國天敵昆蟲的應用有了大幅度提升。我國是世界上赤眼蜂、蚜繭蜂、蚜小蜂等天敵昆蟲應用面積最大、防治成效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每年釋放赤眼蜂面積5600萬畝、蚜繭蜂1100萬畝、蚜小蜂200萬畝。“經過幾年的試驗結果表明,用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可以替代70%的化學殺蟲劑使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天敵昆蟲研究室王蘇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