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是襄陽人最愛的特色早餐,然而,其中的牛肉制品卻大部分來自外地。10月6日,市委副書記、市長秦軍深入宜城市,就發展壯大養牛產業進行專題調研。
秦軍一行先后察看了襄陽市沁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母牛繁育示范基地、宜城市國慶農牧有限公司養殖基地。每到一處,秦軍都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交談,詳細了解其養殖規模、投資情況、營運模式、養殖技術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規劃等情況。
沁和公司積極開展南方草地改良,在荒山荒坡混播種植黑麥草、白三葉、鴨茅、葦狀羊茅、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3000余畝,并用圍欄進行分區,實現了母牛輪牧,探索出“母牛放牧、肉牛圈養”“品種改良、種養結合”的現代生態養牛發展模式。“未年3年,我們將通過擴大再生產,達到存欄基礎母牛1000頭、年出欄肉牛3000頭的規模。”聽到企業負責人的介紹,秦軍對該公司積極運用現代科技發展種植養殖業的做法與效果給予肯定。
國慶農牧堅持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已與300多農戶簽訂了合作協議,每年出欄肉牛7000多頭。“將玉米秸稈制作成青貯飼料喂牛,既解決了農民露天燒秸稈的問題,又變廢為寶實現了秸稈的綜合利用。”企業負責人說,今年,他們投資引進打捆機等設備,免費幫助農戶處理秸稈的同時,降低了飼養成本,一舉兩得。秦軍提出,以養牛來解決秸稈焚燒問題是最好的途徑,不僅可以增加種植業收入,提高養殖效益,還可有效促進農牧業良性循環。
調研中,秦軍指出,牛肉制品市場需求很大,兩家企業要認真分析市場,明確目標定位,將牧草基地、牛源繁育、技術團隊以及品質品牌等建設列入生產經營的重點,實現企業穩步推進、效益穩步提升、產業穩步發展。
秦軍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立足補短板,結合自身特色調整種養結構,做好養牛業發展規劃;要加強技術引進和改良,完善全株玉米青貯技術、配種技術,把養牛業做大做強。同時,以實施秸稈養牛示范項目為載體,采取政策驅動、領導推動、典型帶動的戰略,把小小玉米稈變廢為寶,既解決養牛場及種植戶的難題,也解決秸稈焚燒問題,走活“秸稈養牛”這盤棋,做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