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江蘇省出臺實施意見,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在公開平臺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集中。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達3200多萬畝,占農戶家庭承包地總面積的64%。
為規范土地有序流轉,江蘇制訂全省統一的土地流轉示范合同文本,要求土地流轉超過一年以上的都要簽訂流轉合同。此外,江蘇積極引導農戶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在《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中將土地股份合作社納入調整范圍,賦予其市場法人資格。不僅如此,江蘇省財政對每個鄉鎮補助1萬元,建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并從2008年開始建立農村土地規模流轉補貼制度,按每畝100元的標準對參與土地規模流轉100畝至300畝的流出方給予一次性補助,7年間省級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達4.5億元,扶持土地規模流轉面積約450萬畝。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截至2015年底,江蘇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達2.85萬家,平均單體土地經營面積205畝。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培育家庭農場:201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積極穩妥發展家庭農場,今年初又提出到2020年將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比重提高到50%。
為引導農村土地更多流向家庭農場,江蘇連續多年對流向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流轉實施獎勵補助。今年省級財政投入5000萬元補助資金,重點補助單宗面積在100至300畝、土地流轉期限在3年以上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江蘇還積極引導財政資金更多投向家庭農場,包括修建田間機耕路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置辦貯藏及烘干等設備、開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商標等。近三年間,江蘇省財政累計投入1.9億元,共扶持家庭農場超過2000家。
大學畢業4年的張諾,2011年從一家安裝公司的副經理變身新型農民,投身家庭農場,帶動當地30多個家庭農場種植水果。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家庭農場發展的核心力量,江蘇提出重點培育“三類農民”:提升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老農”;吸引一批有能力、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能創新、愿務農的“知農”。近年來,江蘇連續三輪將農民培訓列入新農村實事工程,逐步完善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制度,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農業院校畢業生投身發展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