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江蘇東海縣因地制宜發展西紅柿產業

   日期:2016-09-3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68    評論:0    
東海縣是江蘇省著名的“蔬菜基地”,其中西紅柿種植面積相對較大。“東海西紅柿”由于維生素C含量高、甜度適口、品質優、耐貯運等特性深受市場歡迎、暢銷省內外。近年來,東海縣因地制宜調結構,對接市場謀轉型,大力扶持西紅柿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目前,全縣西紅柿種植面積達6萬畝,年產西紅柿近30萬噸,年產值過10億元,帶動數萬農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農業結構供給側調整之路。 
  調結構:助推農業轉型發展 
  日前,在桃林鎮北芹村西紅柿種植基地,農民唐恒奎在今年投資15萬元新建的7畝標準化西紅柿大棚里整地、施肥,計劃在9月中旬進行西紅柿定植。據了解,當地西紅柿從每年9月份前后移栽定植,到來年1、2月份春節前后,即可陸續成熟上市,直到8月份下市,銷售期可持續7-8個月時間,畝產在4萬斤以上。 
  北芹村及其周邊地處岡陵沙壤土地帶,土質偏堿性,水分保持力差,在雨水充足的情況下種植小麥,每畝收成不過幾百斤,加上輪種花生、黃豆等耐旱作物,畝均效益不過1000多元。從2012年開始,唐恒奎在上級部門的扶持引導下,嘗試改良土壤,建設蔬菜大棚種植西紅柿。 
  唐恒奎說:“我家現在的生活就像西紅柿一樣紅紅火火。僅在今年的西紅柿上市期,我家現有的2.5畝大棚對外銷售了9萬斤西紅柿,銷售收入近20萬元,畝均效益是傳統農業的幾十倍,今年新建大棚的15萬元投資做多一年就能回本。” 
  “東海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要實現農業轉型發展,出路就是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中共東海縣委書記朱國兵說:“為此,東海縣委、縣政府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力度,引導農民在非產糧區種植西紅柿等特色蔬菜,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著力做大做強‘東海西紅柿’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真正實現‘發展一個產業、塑造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嚴標準:塑造特色農業品牌 
  在東海縣白塔埠鎮前營村西紅柿種植基地的育種大棚,記者看到:一排排經過標準化處理的秧苗郁郁蔥蔥、整齊排列,大小高矮差別不大,就像是從流水線下來的。據鎮農技站站長周懷樂介紹,這里的秧苗主要是金棚、飛天、特麗娜等品種,都是按照西紅柿生產技術規程,采用穴盤基質育苗方法統一培育的。 
  周懷樂說:“這些秧苗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移栽定植。定植時將統一采用‘Y’形整枝設施栽培,每畝密度控制在2000—3000株之間,在隨后的土水肥管理、株型調整、苗期及果實采摘期肥水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中,都將按照相關標準要求進行,充分發揮集成栽培技術優勢,確保產出的西紅柿達標合規、質量過硬。” 
  “農業產業化的標志就是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東海縣長高美峰說:“為了讓東海西紅柿從散戶種植、小農經營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東海縣從西紅柿產業萌發之初,就大力推行西紅柿標準化種植,以標準的生產流程和過硬的產品質量搶占市場份額。” 
  為此,東海縣通過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有關高等院校、研究院聯合,建立了西紅柿栽培產業化示范基地。定期聘請專家為菜農上課,傳授經驗,并經常組織菜農到外省參觀學習標準化生產技術,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萬畝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按無公害西紅柿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操作,嚴格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所有生產環節全部進行登記備案,由農技人員不定期進行抽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建立,為東海西紅柿贏得了口碑,也為其品牌化創建鋪平了道路。東海西紅柿2006年被江蘇省農林廳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08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2009年獲“連云港市名牌產品”稱號,吸引中央電視臺7套《致富經》欄目前來專題報道;2014年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 
  聚合力:掌握市場議價主動權 
  “為了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方便蔬菜交易,今年由合作社牽頭投資700多萬元,對蔬菜交易市場進行了擴容,新建了3棟各占地5000平方米的交易蔬菜大棚。”在桃林鎮蔬菜交易市場,桃林鎮北芹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王文成指著新建成的塑鋼交易大棚說。 
  桃林鎮農民種植西紅柿主要有歐冠、凱勝、凱越等品種,品種引自中國種業集團,具有外形圓、硬度好、口感甜、營養價值高等特點,一直收到各大城市中高端市場的青睞。在每年的銷售高峰期,聞訊趕來交易的客商絡繹不絕,原有的兩棟交易大棚根本不夠用,好多人直接在市場外、大棚內交易。這里的西紅柿剛出大棚、還沒落地就被上海、武漢等地的客商以每斤最低2元的“高價”搶購一空,造成外地暢銷、本地難找的有趣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縣里引導菜農抱團發展、成立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體量優勢,在農產品議價中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東海縣委副書記董桂軍說,每到西紅柿上市時,田頭就形成了專業市場,為外來客商驗收、過秤、包裝,貨款由合作社統一結算,避免哄抬壓價現象,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讓客戶滿意。 
  從2001年起,東海縣各鄉鎮先后成立了多個蔬菜專業合作社,幫助包括西紅柿在內的多個蔬菜產業進入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營銷的發展階段。專業合作社不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指導和農資服務,建設專業蔬菜交易市場,還組建了500多人的“經紀人”團隊,東奔西走了解行情,走南闖北開拓市場。他們為菜農當“紅娘”、牽線搭橋找“婆家”,促使東海西紅柿甜甜美美“嫁”市場,并且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了綠色直通銷售窗口,通過互聯網開展電商交易。目前,已在上海、南京、鹽城、泰州、淮安等地設立聯絡點,通過互聯網發布采摘時間、上市數量等方面信息,吸引客商關注,讓東海西紅柿“一鍵”銷全國。 
  隨著市場認可度、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東海西紅柿”已成為東海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閃亮的名片。朱國兵說:“近年來,一些商販為了個人經濟利益,直接把其他外地西紅柿運到東海西紅柿生產地域,冒用‘東海西紅柿’進行銷售的行為屢見不鮮,管理難度較大。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對保護‘東海西紅柿’品牌價值、維護產業發展秩序、提高菜農積極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東海縣打造現代農業樣板、推動開放型農業發展具有深遠的促進作用。”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