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農業部就多菌靈使用問題作出答復,“適時提出禁限用等監管措施”、“加快多菌靈替代步伐”。2007年,因懷疑其有健康風險,美國已經撤銷該藥在食用農產品上的登記。
這是今年百草枯水劑全面禁用之后又一個產品面臨退市。除此之外,根據農業部公告,12月31日起,毒死蜱、三唑磷將禁止在蔬菜上使用。胺苯磺隆、甲磺隆復配制劑也自2017年7月1日起禁用。
理論上,一批高毒、老舊產品退出市場對食品安全的提高將有所幫助,但在實際實行的時候應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此前百草枯退出市場后,替代產品草銨膦價格較高,部分地區替代產品推廣沒有跟上,出現百草枯成為敵草快“替身”的情況。山東省農藥監管部門在農藥監督檢查中發現,部分敵草快產品中抽檢出百草枯。此種暗度陳倉不僅增加了操作者安全風險,同時造成了市場混亂。筆者看來,老舊、高毒農藥退出,政策是引導,滿足市場需求是關鍵。
多菌靈的退出環境已初步具備。從防治對象來看,多菌靈多用于防治麥類赤霉病、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小粒菌核病及多種果樹、蔬菜病害。針對那些病害,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一批產品表現出優異防效,能夠接盤多菌靈市場。
多菌靈退出無疑為其競品打開了市場。柑橘等果樹上多菌靈的使用量非常大,同樣是防治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等病害,一旦多菌靈退出,無疑是吡唑醚菌酯的一大利好消息。在水稻市場,三環唑、咪鮮胺、稻瘟靈等產品面臨推廣機遇。
價格無疑是多菌靈等老產品的優勢。中國農藥信息網檢索發現,含多菌靈的單劑、復配制劑達957種。2016年8月,多菌靈原藥價格約為每噸3萬元(折百),而競品咪鮮胺、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的原藥噸價分別是5.6萬元、29萬元和35萬元。
本來企業、經銷商的利潤就低,甚至有經銷商稱多菌靈只能贈送。也正是由于低價,農民才超量使用。如何讓農民接受新品,圍繞新產品減量、增效的宣傳是關鍵。除此之外,農產品價格低迷、農藥同類產品增多也會倒逼新入市的產品降價,企業和經銷商應提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