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朝九晚五”的枯燥生活,他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自主創業,扎根農村;借助“互聯網+”,他讓土雞產品成為微信朋友圈里的“網紅”,生意越來越紅火。他就是博愛縣鶴鳴谷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海波。
近日,記者來到博愛縣寨豁鄉下嶺后村,看到一座座綠頂白墻的雞舍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俺的雞享受的可是‘星級待遇’,吃的是青草和蟲子,綠色無污染。”李海波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建雞舍18座,散養土雞達1.2萬只。
談到養雞的初衷,今年37歲的李海波講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2003年大學畢業后,李海波回到了家鄉博愛縣,在縣城的法院上班。由于不習慣“朝九晚五”的生活,他毅然辭職,決定自主創業。10年間,李海波開過影碟店,經營過煤廠、駕校、加油站,由于思路活,手腳勤快,創業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財富。盡管如此,李海波還是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一次偶然機會,他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青睞綠色、健康、安全、無公害食品。”李海波說,這讓他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決定涉足農業項目。
2013年,通過考察,李海波來到博愛縣北部山區,在寨豁鄉下嶺后村承包了1300多畝的山地,建起了生態養殖基地,散養土雞。隨后他又從山區農戶手中收購土雞種蛋進行孵化,首次便孵化了5000只雛雞。
剛開始養雞時,由于李海波缺乏飼養經驗和技術,吃了大虧。夏季時,一次暴雨襲來,李海波和工人們趕快把雛雞趕到雞舍中,第二天放晴時便把雛雞趕出來透氣覓食。誰知由于山區氣溫反差大,雛雞陸續得病死亡,不到10天的時間里,整整死了3600多只雛雞,這讓李海波欲哭無淚。
此后,李海波開始虛心學習土雞飼養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和摸索,他掌握了不少土雞管理和疫病防治方面的技術,雞的成活率達到90%以上。為了讓土雞更“土”,養殖基地完全采用原生態散養方式,讓土雞全天在山上奔跑、覓食,并適當配以玉米、豆粕、麩皮、山藥等雜糧補養,大大提高了雞肉和土雞蛋的品質和營養價值。
土雞和雞蛋的品質有了保證,但銷售讓李海波犯了愁。“由于土雞飼養成本高,許多土特產店、商超老板不愿采購我們這里的土雞蛋。同時,許多人想買正宗的土雞蛋卻找不到途徑。”李海波說。
一次,李海波偶然聽說博愛縣政府正在大力扶持博愛本土電商,并幫助他們把本地土特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李海波來到博愛縣城參加了電商培訓班。“我報名了淘寶課和微營銷課,慢慢地從傳統的銷售理念中走了出來。”李海波說。
之后,李海波又連續參加了博愛縣電商協會組織的“胡扯會兒”電商沙龍,對于他遇到的“好產品如何成為好網貨”的困惑,博愛本土電商紛紛為他支著,思路很快被打開。在大家的幫助下,李海波的土雞蛋開始在網絡上進行眾籌銷售,短短5小時內就銷售出去了3000枚土雞蛋。
為了提升土雞“知名度”,李海波把土雞選育、孵化、飼養、運輸和銷售等環節通過微信進行直播,天然氧吧里的全糧食散養土雞很快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網紅”。借助互聯網,李海波的土雞飛出了大山。
目前,李海波經營的鶴鳴谷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土雞1.2萬只,隨著產蛋期到來,預計月產蛋可達9萬枚。如今,李海波在生態養殖基地上陸續開設了射箭俱樂部、生態餐廳,并計劃修建跑馬場、窯洞住宿區、CS基地,打造一個集生態養殖、娛樂、休閑觀光、住宿為一體的生態休閑農莊。
“以后俺還想打造一個山貨聚集地,把山村農民的花椒、蜂蜜、大棗、桃等產品收購過來,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帶動村民致富。”李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