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告訴你個好消息,再過幾天我們的稻田灌溉都不用親自上陣了。”昨天,在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上賈塢區塊礦坑復墾后的400多畝稻田基地,忙著查看水稻長勢的農戶沈偉根難掩心中喜悅,逢人便說稻田里即將迎來的變化。原來,這些水稻田將于不久后徹底告別明渠灌溉的歷史,轉而喝上地下管道的“自來水”
在上賈塢區塊的400多畝稻田基地,記者看到,傳統的U型槽灌溉渠、排水渠整齊的鋪設在稻田兩側,每塊稻田都與渠道緊密相連。“這些明渠比我們老底子的渠道好得多,不過‘三面光’的渠道還是很容易滲漏、淤積,很多時候灌溉前還要清理中間的雜草、淤泥。”沈偉根坦言,對農戶而言,明渠的管理比較麻煩,需要定期整修、堵漏、清淤,所以他隔三差五要來田里轉轉,看看渠道情況。
上月初,德清縣率先在洛舍鎮試點,啟動地下低壓管道灌溉工程。“灌溉明渠難免會出現坍、漏、溢、堵等問題,隨著地下低壓管道灌溉項目動工,將全面解決這些問題,有效提高農田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據該縣小農水重點辦副主任陸小仙介紹,在田間鋪設3.5公里長的管網,并配置14套量水系統,設置出水口90個,整個稻田區塊形成2個輪灌組,每個輪灌組配置6套電磁閥。簡單地說,今后農戶只需在泵房內按下輪灌組按鈕,系統運轉后,電磁閥和水泵隨之啟動,自動往田間輸水,農戶只需通過流量計觀察灌溉系統是否正常運行即可,大大減少勞動力成本及作業時間。“傳統漫灌,泵站電力損耗較大,且無法做到均勻灌溉,打上來的水有一半能派上用場就不錯了。新的地下管網埋在地下70公分處,這么一來傳統明渠所占的地都能用來種稻了。這還不算,不用往田里跑,在泵站就能實時看到各項數據,完成精準灌溉,安心省力不少。”東衡村村主任陸英田表示,地下低壓管道的精準灌溉真正達到了省水、省地、省工、省心。
據了解,早在去年德清縣就編制完成了《德清縣2016—2020年水稻區管道灌溉工程建設方案》,計劃到2020年,建成水稻區地下低壓管道灌溉面積2萬畝。接下來,德清將在洛舍鎮試點基礎上,全面鋪開地下低壓管道灌溉項目,預計年底前涉及洛舍、鐘管、新市、禹越、新安五鎮8000畝水稻田將全面完成地下管道鋪設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