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種蒜時。連日來,走在射陽縣大蒜主產區之一的千秋鎮,只見田野里滿是忙碌的蒜農: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播種,有的在準備覆土……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盡管汗水濕透衣背,但笑容依舊刻在蒜農們的臉上。
“大蒜是我鎮農業產業的老品牌,也是‘金’字招牌,近年來,我鎮通過合力服務樹品牌、品牌化經營拓市場、標準化生產提升品質,今年春,全鎮4萬畝大蒜喜獲豐收,大蒜畝產總收入6500元以上”。該鎮農林中心主任趙茂洋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產業化服務——發揮優勢樹品牌
近年來,射陽縣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縣委、縣政府成立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推進質量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除政策資金扶持,還引導企業注冊商標,舉綠色旗、打優質牌,全縣先后有198個無公害農產品、31個名優農產品、14個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獲得國家論證,品牌總數列全國縣級之首。其中實現大蒜產業華麗轉身的“青龍”牌蒜薹由于品質好、耐貯藏,在全國大蒜產區中質量第一,我縣被農業部授于“中國蒜薹之鄉”稱號。
如何讓農字品牌,變身“金”字招牌?
“在今年收購時節,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我鎮成立了大蒜購銷領導小組,專門建立執法執勤隊伍,巡回檢查,嚴厲打擊摻雜使假、欺詐蒙騙等擾亂經營秩序的不法行為,維護了誠信經營,營造了和諧的購銷環境。”千秋鎮黨委書記陳秀雷說。
為構建全縣大蒜產業綠色通道,射陽縣先后承辦了全國蒜薹產銷協調會、第二屆中國大蒜節等大型會議和活動;縣大蒜協會主編的全國性內部刊物《中國大蒜》,每年發行1.5萬份,成為全國大蒜產區之間互通信息的橋梁;今年還建立了大蒜微信群,吸引了100多個種植大戶和收購保鮮企業加入。目前,“青龍”牌蒜薹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脫水蒜片、精制蒜油等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及東南亞。縣委、縣政府把蒜產品購銷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早計劃、早準備,在每年3月份都安排有關部門深入蒜區鄉鎮,對種植的16萬畝大蒜長勢和產銷形勢進行調研,全面掌握各鎮區蒜苗長勢及收貯企業心態、蒜農心理預期等,對蒜薹產銷流量大、車輛密集的路段進行分工,落實責任部門、責任鄉鎮,確保道路安全暢通,交易平穩有序。
標準化生產——保證質量樹品牌
這幾天,縣興龍農副產品購銷公司經理李金龍,來回奔波于常州林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由于我縣的蒜頭出油率、脫水蒜片率分別為0.25%、25.2%,這使他在該市場設立的直銷窗口銷售的蒜頭供不應求。
是什么力量讓我縣大蒜產業創造如此輝煌?
“積極推廣大蒜標準化栽培技術,給消費者在吃好的問題上一個滿意交代,我們產區不但注重大蒜的生產,更注重大蒜的管理。”千秋鎮鎮長蔡雪峰給出答案。
質量安全是品牌農業的生命。射陽縣先后承擔省大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無公害大蒜生產基地建設等試驗項目,射陽白蒜生產技術規程被定為江蘇省地方標準。開設了大蒜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綠色通道”,全縣已有大蒜專業合作社16家、聯合合作社4家,與近2000戶社員建立產前訂金發放、產中技術服務、產后產品銷售的緊密型合作關系,每年放大蒜種植定金1000多萬元。投入10多萬元,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30多個大蒜信息測報點。建成3個萬畝大蒜基地,并在核心區籌建66.67公頃噴灌設施,從種植、管理、生產、加工到銷售各環節都嚴格按操作規程實施,實現了全程無污染、無添加、無殘留的天然有機承諾。
“近年來,縣大蒜協會也圍繞自律、維權、協調的職能,制訂了《射陽縣蒜產品經紀人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實施辦法》、《射陽縣大蒜經紀人協會自律公約》等行業自律制度,累計發放射陽白蒜無公害栽培模式圖10多萬份,去年還徹底解決了蒜薹采收時扎薹梢的惡習,使得蒜薹收購質量檔次全面躍升。今年協會共向蒜農提供各類蒜產品供求信息1200多條,帶動蒜農增收1000萬元,幫助保鮮企業銷售蒜產品近萬噸。”縣大蒜協會會長丁超如是說。
規范化經營——提升形象樹品牌
“去年,我家種植6畝大蒜,畝產蒜薹1000斤左右,每斤為2.6-3.3元,蒜頭畝產1200斤,均價每斤為4-4.5元,總收入達36000元。這個價格我活了63歲,還沒有見過。”千秋鎮濱東村二組施友德快人快語。
經歷過“蒜你狠、蒜你賤”的輪番上演,射陽縣蒜農、蒜商以及消費者們為何能安然無恙? “這得益于我們在提高組織化程度上下工夫,并始終堅持用服務和走精深加工之路來提升品位。”縣農委副主任方躍兵一語道破天機。
縣市場監管、公安等相關部門充分利用每年進行一次的生產經營培訓契機,把誠信教育作為培訓的必修課,消除大蒜經紀人和生產農戶“老實人吃虧”的錯誤觀點。近三年來,累計舉辦培訓班15期,培訓經紀人2100人、蒜農13000多人,實現了“要我講誠信”向“我要講誠信”的根本轉變。縣農村商業銀行對高等級信用會員實行“擔保優先、貸款優先、額度放寬、利率優惠”的政策。年年都參加培訓的千秋鎮經紀人李運左,在大蒜收購季節,縣農商行信貸員都主動上門辦理100萬元左右的貸款手續,他在收購中與專業合作社、農戶簽訂購銷合同,并嚴格遵守合同約定,做到“質量、價格、時間”三保證,贏得山東、安徽等地委托收購商的信任,預計全年毛收入達40多萬元。
“發展大蒜精深加工,可促進大蒜由原料生產基地向加工中心轉變,由大蒜農業向大蒜工業轉變,只有在‘精深’上做好文章,才能贏得市場。”千秋鎮黨委副書記周志龍深有感觸。
品牌代表競爭力,是占領市場的“通行證“。據了解,全縣大蒜保鮮加工企業達200多家,已經形成5.5萬噸保鮮、1.5萬噸腌制、1萬噸脫水、1萬噸制油、6000噸速凍、5000噸冷藏的年生產能力;祥勝、飛宏等企業獲得產品直接出口權,蒜薹保鮮、蒜頭加工被外貿部門公認為最佳產品。品牌之“劍”搭上質量之“弓”,射下了效益之“果”,我縣蒜產業年外貿供貨物額達1億元。
“塑造一個品牌、帶動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只要我們持續實施品牌戰略、堅持依靠科學技術,打造食品安全防護網,射陽蒜業必將‘昂首闊步’走進高端消費市場。”縣農委黨委書記胡志海對我縣大蒜產業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