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里,養蜂無疑是一件苦差事。蜂農不僅可能會受蜂蟄之苦,還要在全國各地追趕花期,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而今年以來,在浙江省不少丘陵山區的農村,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農戶紛紛養起土蜂。他們將蜂箱放在房前屋后,土蜂自己就會尋找附近的蜜源。
這些蜂箱的背后,是浙江將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目前已落實資金約1728萬元,幫助蜂農1300多戶。尤其是在麗水,今年當地有關部門率先探索出了“十箱萬元助低收入農戶增收”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農戶養上十箱土蜂,無須花太多心思照看,輕輕松松就能有萬元收入。
十箱土蜂帶回家 半年收入上萬元
“年紀大了,別的干不了,養蜂是最好不過了!省力不說,賺的也不少!”在遂昌縣垵口鄉小巖村,60多歲的葉根土侍弄了一輩子莊稼地,今年初卻突然開始養起了土蜂。半年光景,他的10箱土蜂就產出了150斤土蜂蜜,賣了上萬元,這讓老葉樂得合不攏嘴。
別看葉根土現在提起養蜂就直豎大拇指,可就在半年前,當村委會主任第一次找上門勸他養蜂時,還吃了閉門羹。“我從來沒養過蜂,哪敢挑這個頭。”
原來,今年3月麗水著手實施“十箱萬元助低收入農戶增收”扶持項目,遂昌縣率先啟動“中蜂產業振興計劃”(中蜂即土蜂)。當時,垵口鄉小巖村村委會主任尹冰一聽,立馬來了興致,找到市里的畜牧部門了解情況。
“所謂‘十箱萬元’,就是在麗水各縣分別遴選出20戶有一定的蜜源植物、有一定蜜蜂養殖意向和基礎的低收入農戶,每戶發展土蜂養殖10箱以上。”麗水市畜牧獸醫局局長林宇清告訴他,他們負責為這些農戶免費提供統一的蜂種、蜂具,傳授他們技術,幫助農戶增收。
尹冰興沖沖地回到村里,動員低收入農戶養蜂。可沒想到的是,他好說歹說,卻沒幾個人愿意。有的村民擔心自己技術不行,有的村民怕上了年紀精力不濟,有的村民擔心蜂蜜難賣。
一咬牙,從沒養過蜂的尹冰從鎮上領回了十來箱土蜂,帶頭養蜂。村民們很快就發現,養土蜂原來并不難:老尹只是簡單地把蜂箱放在家門口,平時該忙啥忙啥,幾乎不用照看。由于附近山里的蜜源植物多,只花了半個月蜂箱里就存滿了蜂蜜。更讓大伙驚喜的是,城里人托著關系找到尹冰來買土蜂蜜,每斤賣100元,300斤蜂蜜一下子就賣光了。
看到養蜂真有賺頭,村民們的心一下子便活絡起來。短短幾個月,村里一下子多了五六戶養蜂的村民,新增土蜂蜂箱100多箱。
“土蜂,又稱中蜂,是我國本土蜂種。和過去蜂農普遍養殖的意大利蜜蜂相比,它更擅長在蜜源較為分散的山區采蜜,雖然產量較低,但養殖技術要求也低,很適合低收入農戶。”省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此,他們赴蓮都、縉云等山區調研,確定了將發展土蜂養殖作為當地低收入農戶扶貧的切入點。對淳安等26個欠發達縣的低收入戶數、養蜂戶數、養蜂戶中的低收入戶數以及有意向有條件發展土蜂的低收入戶進行了摸底調查,有意向和有條件發展養蜂的低收入戶數為1043戶。
送原料也收產品 蜂農無后顧之憂
年過六旬的麗水農民李金昌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這個門外漢第一年養蜂,就收獲了400多斤土蜂蜜。和其他養土蜂的農戶自己賣土蜂蜜不同,他將自家蜂蜜一股腦兒都按收購價賣給了麗水市處州蜂業有限公司。
“技術是他們教給我,銷路也有他們給我兜底!我這心里踏實得很。”李金昌說,按他與麗水處州蜂業的協議收購價,算一算半年多他就增收了近兩萬元。
“要讓更多低收入農民嘗到土蜂蜜的‘甜’,打消他們的后顧之憂是關鍵。”處州蜂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劍對此深有體會,只有讓農民們不再擔心養殖技術問題和銷售途徑問題,他們才敢加入到養蜂的隊伍中來。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處州蜂業早早地與低收入農戶結了對。他們為這些農戶免費提供蜂種、蜂箱,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產出的蜂蜜也會按協議價回收。“這樣一來,農民的養蜂積極性大大提高。”張劍說,如今公司除了自有蜜蜂1800箱,與農戶合作的蜂箱約2萬箱。其中,有五戶人家是留守老人,單單靠養蜂,他們每年就有3000元至1.5萬元不等的額外收入。
“土蜂抗病性強,而且平時無須太多照看,所以養殖技術要求低。如果能對農戶稍加培訓,產量又有希望增加不少,經濟效益自然大幅提升。”浙江大學教授、蜂業專家胡福良介紹,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土蜂放在山上毫不管理,蜂農的收成就全看年景;但如果能稍加管理,例如在連續陰雨天或是冬季,給蜜蜂喂食糖水,避免它們食用蜂蜜,產量就能大大提高,農民收入自然更高。
“技術培訓,提高農戶們的養蜂實用技能是蜜蜂產業扶貧的關鍵。”麗水畜牧局局長林宇清說,為此,他們針對低收入農戶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的現象,組織農戶赴外地學習養蜂技術,并邀請專家實地指導以及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把養殖技術推廣到每個低收入農戶。
蜂養好了,還得保障好銷路。在溫州泰順縣,當地的蜂業龍頭百花蜜蜂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以及土蜂飼養的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幫助低收入農戶精準脫貧。
如今,該合作社擁有社員132人,其中80%以上為低收入農戶。去年,這些農戶戶均增收7000多元,100余戶低收入農戶通過發展土蜂養殖,全部實現了產業脫貧。
賣蜂蜜出租蜜蜂 土蜂市場空間大
麗水蜂農吳金富養蜂近20年,一直養的是適合采集大宗蜜源的意大利蜂,所以,一年里他和妻子有大半年是在各地追趕花期。只有這樣才能采集到更多蜂蜜,有更好的收成。
可這幾年,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吳金富夫婦希望能在家陪著孩子,正琢磨著轉行。最近,看到同村村民有人靠著養土蜂賺了錢。于是,他也買來了100多箱土蜂,養在了家附近的山上。“算一算,我估摸著一年怎么也能有10萬元收入。”他說,雖然賺得沒以前多,但難得的是不用再四處奔波了。
省農業廳有關蜂業專家介紹,近年來,不少老一輩蜂農年事漸高,不愿再全國各地“追花奪蜜”,有的轉業,有的萌生退意。“以前因為產量有限而不受重視的土蜂如今成了香餑餑,讓他們能夠繼續自己的甜蜜事業。”
“養蜂可不只是用來賣蜂蜜,還能賣文化,甚至還能出租蜜蜂來賺錢。”蜂業專家介紹,隨著越來越多農民養上土蜂,以后養蜂的盼頭還遠不止于賣蜂蜜。如今,浙江已經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蜂產業主體19家,輻射農戶500余戶,蜂農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養蜂業正在實現由“賣產品”向“賣文化”的轉型。
就在不久前,麗水的處州蜂業入選浙江首批美麗生態示范牧場。眼下,張劍和他的同事還在謀劃,要在示范園區種一片蜜源植物,甚至還打算按照1:15比例,修建一處超大的原型蜂桶。他說,他的蜂場如今不僅是產蜂蜜的地方,還要供游人參觀,讓大家了解蜜蜂生產、生活全過程。他們的目標是把示范園打造成為可以參觀、體驗、游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