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主辦的2016中國國際豆類進出口產業年會在遼寧大連召開,十余個國家的200多名行業代表出席大會。
其中,來自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全球豆列主產地的貿易專家和來自我國內蒙古、黑龍江、山西、云南、新疆等地的國內商貿專家就2026年雜糧雜豆產地產情、貿易形勢、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探討。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組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柴巖對雜糧生產形勢、問題以及對策做出了分析和分享。
糧食生產政策調整 雜糧迎來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替代產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當前玉米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種植效益降低。根據玉米供求狀況和生產發展實際,亟須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之中,雜糧雜豆是其中的關鍵作物之一。
2015年11月,農業部頒布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
柴巖指出,從“鐮刀彎”地區種植業特點來看,該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是我國小雜糧小雜豆主產區。
從《意見》提出的具體調整內容看,雜糧雜豆確實分量十足。比如,《意見》建議,在東北冷涼區,發揮東北地區種植大豆的傳統優勢,恢復糧豆輪作種植模式;在北方農牧交錯區中,東北四省區以發展青貯玉米和糧豆輪作、花生、雜糧生產為主;冀北、晉北和內蒙古中部以發展耐旱型雜糧雜豆、馬鈴薯、經濟林果為主,陜甘農牧交錯區以發展雜糧雜豆為主;在太行山沿線區,大力發展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在西南石漠化地區,積極發展雜糧雜豆、茶葉、核桃、油茶、中藥材等。
同時,農業部也頒布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控制玉米種植面積,因地制宜調減玉米改種雜糧雜豆或青貯玉米,推廣玉米大豆輪作被視為化肥減量增效的措施之一。
從減少農藥使用的角度,柴巖表示,長期重茬種植導致病蟲害大發生,造成減產,品質下降;發展雜糧雜豆輪作倒,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使用,控制環境污染,提高食品安全。
今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的調整任務之一就是,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必須指出的是,近些年來,隨著雜糧養生保健功效逐漸被消費者認可,市場對各種雜糧產品的需求正不斷提升。《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特色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從具體的品種結構調整重點來看,薯類雜糧要擴大面積、優化結構、加工轉化、提質增效;到2020年,薯類雜糧種植面積達到2.3億畝左右。
雜糧生產面臨問題不少
盡管在種植業結構、糧食生產調整的大背景之下,雜糧雜豆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不受重視,雜糧生產亟須破解自身的發展難題,才能更好地順勢而為。
“優良品種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只有優良的品種才能有優質產品,才能打造名品。”柴巖表示,雜糧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優質專用雜糧品種的轉化。
種子卻是目前小雜糧的瓶頸。從品種來看,目前是“一多一少”的狀況:審定、鑒定、登記的雜糧品種多,真正投入生產的雜糧品種卻少。同時,雜糧品種缺乏商品性評價。
從種子生產來看,由于大多數雜糧為常規種子,不易控制種子生產,經濟效益低;國家沒有專門的生產經營機構,也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辦法。擁有足夠的生產用種,才能快速將優良品種轉化為優質產品。然而,目前從事雜糧種子生產經營的機構極少,雜糧種子供應問題成為制約雜糧生產的瓶頸,出現了無人生產種子、無人供應種子的現象。
“小雜糧沒有繁供體系,又沒有政府支持,大多數品種因育種單位沒有經費不能繁種供種,解決不了新品種的生產用種而得不到示范推廣。”柴巖此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
除了品種和種子生產,柴巖表示,應用先進的雜糧生產技術是減少雜糧種植用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的關鍵,也是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雜糧生產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柴巖在調研中發現,對于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相關政策的出臺,許多農民其實是茫然無措的。“他們不知道種什么、種多少,也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產品,將來的產品賣給誰,價格如何。”柴巖說。許多經營雜糧雜豆的貿易公司沒有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只是根據客戶的要求買產品或賣產品。目前,許多雜糧雜豆在積壓。換言之,市場缺乏對生產的引導,生產和市場處于脫節狀態。
搭建雜糧雜豆產業平臺
針對雜糧產業的發展瓶頸,多年來,由柴巖帶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雜糧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用科技創新推進雜糧產業的前進。
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雜糧研究團隊在陜西省開展蕎麥、糜子、食用豆類等育種栽培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先后育成一批甜蕎、苦蕎、糜子、綠豆、蕓豆、豌豆、草豌豆等小雜糧品種26個。為推進糜子機械化播種技術試驗示范,促進糜子產業發展,2008年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后開展了優質適口性好的糜子品種篩選與評價、示范推廣和商品基地建設,組裝集成糜子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引進篩選機械化精量播種機具,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試行農機農藝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西定邊、靖邊舉辦蕎麥產品、蕎麥米、蕎麥粉品質評價會,對7個品種進行了鑒評。與會專家表示,應建立和制定蕎麥米、蕎麥面粉品質鑒定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綜合評價蕎麥品種,篩選適合主產區栽培的優質專用品種。
面對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糧雜豆生產如何突破?在柴巖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雜糧雜豆產業平臺,利用該平臺促進育種家、企業家的對接;讓育種家、推廣專家、生產企業、加工企業、貿易企業通過平臺建立聯絡,加強溝通,謀求合作。
其次,應該進行雜糧品種商品性評價,即按照市場需求(加工要求、適口性)進行品種評價,滿足小雜糧加工需求。
第三,針對雜糧品種的瓶頸,柴巖表示,雜糧雜豆還需建立良種生產供應體系,解決好雜糧品種的繁殖和供應問題。同時,他還建議,集成推廣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并建立商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