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的傍晚,涼風習習,當鄉間勞作的農民正欲收工歸家的時候,安徽六安市金安區先生店鄉陳大莊村村民胡登東卻剛剛開始一天的忙碌:給池塘里的黃鱔喂食。
“黃鱔吃食的時候,就像小孩子在吃奶,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不到十分鐘就吃完了。”胡登東養殖黃鱔5年,聽了5年黃鱔吃食的聲音,這熟悉的聲音,讓老胡感覺格外親切、快樂、歡喜。
對老胡而言,這意味著一年一度的豐收季近了。
老胡,一位平實而樸素的農民,今年42歲,5年前,他從單一小戶養魚轉型走向規模養殖黃鱔,2010年,聽說黃鱔市場緊俏,養殖周期短,風險小,他便和村里的幾位鄉親去湖北學習養殖黃鱔技術,回鄉后開始購置網箱,放水養殖,一邊養殖一邊摸索技術總結經驗,這一晃就是5年時間。
“頭一年養殖,我和老伴整天都是提心吊膽的,規模不大,技術不夠熟練,放水、喂食樣樣都要摸索著干;第二年,因管理不善,水老鼠鉆進了網箱,咬死了很多快要上市的黃鱔,那年虧了本……”說起創業史,老胡也有一把辛酸淚。
“漸漸地我學會了總結經驗,摸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黃鱔養殖對水質要求高,池塘得3天更換一次水,每天傍晚6點我得乘船挨個網箱給他們送吃的。”胡登東說,如今技術純熟了,兩年前他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從當初的30網箱擴大到現在的330網箱,僅投入資金就有幾十萬元。
黃鱔養殖周期短,市場效益好,讓老胡越發覺得生活有奔頭。“黃鱔成長周期只要130天,幾個月時間便忙完了。一箱黃鱔通常能產50余公斤,現在市場價每公斤約50多元,每箱產值可達3000元左右。”小學文化的老胡,和記者算了一筆致富賬,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這幾年黃鱔養殖養的順,市場又給力,老胡一邊張羅再次擴大規模,一邊鼓勵周邊的村民加入養殖隊伍,如今經他手把手傳授技術,附近有十幾戶居民也成了養殖專業戶。
這些天,老胡家門口經常停放著來自合肥、上海等外地的車輛,他們都是慕名過來收購黃鱔的,客戶們都夸陳大莊的空氣、水質好,黃鱔品質優,上市場緊俏。再加上老胡樸實善良的性格,誠信勤勞,許多客戶和他打交道后都成了回頭固定訂單戶,老胡家的黃鱔不愁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