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 農家女外出闖蕩
1974年,張長英出生在頂子山村一戶普通農家。15歲那年,因家庭貧困,初中畢業的她不得不放棄學業,到深圳一家制衣廠打工。她每天工作14小時,每個月能收入800元左右。
在深圳打工期間,張長英擠出時間,自費到一所中專學校學習種養技術,并取得函授中專文憑。
1996年,張長英回家結婚生子。“有了家庭和孩子,本來不想再到外面打工,可當時要想在家掙錢實在是太難了。”張長英說,無奈之下,她繼續回到深圳打工。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和父母一天天走向年邁,張長英回鄉創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2003年底,張長英毅然決定回鄉創業。
回鄉創業 女漢子賺得滿缽金
回到老家后,張長英決定發揮自已的專業特長發展養殖業,并先后到縣內幾家大型養殖場和樂山等地學習養殖技術。
2004年3月,張長英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5萬元資金辦起了蛋雞養殖場。
“飼養蛋雞是我經過充分考察后作出的決定。”張長英說,但是由于以前從來沒有大規模搞過養殖,親戚朋友都反對她養殖蛋雞,但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當年6月,張長英飼養的1000只蛋雞開始產蛋,平均每天產量達100公斤,養蛋雞給她家帶來了10余萬元的收入。
后來,張長英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她家養殖場已有蛋雞2萬只,年產值達400余萬元。
臨危受命 “女當家”勇挑重擔
張長英通過勤勞致富受到了鄉親的稱贊。2004年,她加入黨組織,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013年12月,村“兩委”換屆選舉,39歲的張長英被全票推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伊始,張長英便積極帶領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并將修建村道公路作為頭等大事。2014年3月,在取得絕大多數村民的同意后,張長英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和向村民集資的方式,用了3個月的時間建成了2.85公里的村道水泥路和1.5公里的泥結碎石路,初步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也為村民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般貧困村,截至2015年底,該村共有貧困群眾35戶、119人。自然條件差,又無支柱產業,如何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困擾張長英和村“兩委”班子最大的問題。
創新模式 女強人率眾脫貧
今年6月,在征得家人支持和貧困群眾同意后,她決定依托自家養殖場,成立桔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通過養雞致富。
隨后,張長英將該村貧困戶分為兩類: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張長英通過統一提供雞苗、技術和協助日常管理,讓他們飼養,產出的雞和蛋由合作社統一銷售;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她便讓他們用1萬元的產業周轉金入股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盈利分紅。
“為了保證入股貧困戶的權益,我們簽訂了入股分紅協議。”據張長英介紹,根據協議規定,貧困戶從入股后第二個月便開始獲得養殖場盈利分紅,每月分紅的金額為入股本金的10‰至15‰,如果貧困戶中途退出,養殖場將全部退還本金。
“沒想到什么都不用做,每個月就能領到100多元的紅利,足夠我日常開銷了。”該村70多歲的蔡洪樹老人由于視力差,喪失勞動能力,生活十分貧困。今年6月,他將自己的產業周轉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后。從7月底開始,他每個月都從合作社領到120元左右的紅利。
由于90歲的母親癱瘓在床,又有3個孩子正在上學,該村50多歲的蔡國強一度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今年4月,在張長英的鼓勵和支持下,蔡國強購買了400只雞苗,并建起了圈舍。“雞的飼養周期一般是4個月。這個月初,第一批飼養的400只雞已經全部出欄。按照每只雞20元的利潤計算,我能獲利8000元。”蔡國強說,目前,他正在準備擴大養殖規模。
據了解,目前,該村不僅動員35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還通過引進業主發動群眾種植柑橘250畝。“有了這個‘女當家’,我們脫貧致富就有了希望。”采訪中,村民們對張長英的信任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