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的《關于印發<全國大宗油料作物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力爭恢復到1.4億畝總產量1890萬噸分別比2014年增加3800萬畝、675萬噸。
而此前,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而此前農業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進行了11項修改,對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委員會、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的可追溯管理做出了諸多規定,讓在商業化和食品安全等問題上備受爭議的轉基因農產品迎來輿論“松綁”。
近期出臺的政策無疑會引發種植結構上的巨大調整。玉米面積縮減、大豆面積增加、轉基因作物“松綁”,無疑將引起農藥市場隨之變化。
在美國,玉米、大豆、棉花轉基因率均在90%以上,而且多為復合性狀的轉基因作物。由于機械化要求較高,其中抗除草劑基因是這些品類中的重要性狀。也因此,轉基因玉米、大豆是目前除草劑用量最大的作物種類之一。今年年初,孟山都推出Roundup Ready 2 Xtend大豆產品。Roundup Xtend轉基因大豆對草甘膦、麥草畏均有較好的耐受性。杜邦先鋒、陶氏等也分別推出了針對性的除草劑耐受種子。
此前由于國內轉基因商品化路途遙遠,因此,國內這一市場發展并不明朗。面對政策變化,企業應密切關注大豆市場發展以及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利好。
作物面積調整、重大技術發展無疑是推動農藥行業變化的最有力推手。作物結構調整往往帶來產品機遇。去年,馬鈴薯主糧化政策公布,跨國公司紛紛推出新產品,如杜邦推出了新產品“增威”,聚焦馬鈴薯晚疫病。一些聚焦作物解決方案的企業,如明德立達等,也針對馬鈴薯推出了相應技術服務和套餐管理。目前來看,先行者無疑搶占了市場高地。
做農資也要放眼未來,提前謀劃幾年之后的布局,畢竟農藥登記和市場布局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假設幾年后,一旦出現抗草甘膦、抗草銨膦、抗麥草畏的玉米或大豆市場化,這將給市場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也許下一個“農達”傳奇會在中國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