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子市場需求量年際變化較小,庫存主要集中在供給側,過剩表現在:新審定品種多,制種面積大,市場經銷遲滯。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約5.5億畝,玉米種子市場需求10億~12億公斤據農業部資料,2013~2016年分別余種5.5億公斤、10.0億公斤、12.0億公斤、7.5億公斤。種業鏈條環環牽制,審定品種多、制種面積高、經銷企業亂,是玉米種業去產能難邁的三道坎。
審定品種多 壓縮品種羈絆太多
每年春節剛過,國審和省審的玉米品種都會迅速面世,為的是讓企業老板趕上趟去西北繁殖種子。現今全國玉米育種攤子有800多家,還有難以計數的個體戶。育種門檻低,搜幾份材料、租幾畝地就可以搞育種,兩三年就能鼓搗出好多個高仿、初仿組合。在產量、質量、適應性上都與真品種媲美的“新品種”不斷通過審定。以玉米主產省為例,每年參加預備試驗的組合少者300~400個,多者700~800個。若選拔5%的組合,也就是15~20個或35~40個;若選拔10%的組合,就是30~40個或70~80個。無論是企業自己審定還是高價購買的品種,都要千方百計擴繁種子,根本不會考慮玉米種子庫存高企的情況。據悉,2015年國家和玉米主產區審定品種有500多個,而當年生產應用10萬畝以上的品種有1000多個。
去庫存并不是單純地減少供種量,必須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完善才能打贏去庫存持久戰。控制審定品種數量是減少產能過剩之源,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又是一個躲不開又必須邁過的坎。當下玉米育種主體在科研院所,80%以上的育種人員、種質資源、科研經費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培育和審定品種是剛性任務,目的是成果、職稱,并不考慮市場需求。而企業培育品種以適應市場競爭和盈利為目的。當下種子產業育、繁、推脫節,壓縮審定品種數量會遇到體制和機制的諸多羈絆。“把種子企業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魄力。
制種面積大 調減基地任務艱巨
新世紀以來,西北地區集中建設玉米制種基地,凸顯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級繁種基地被譽為農業發展的樣板。政府通過規劃組織玉米制種,農民不愁種也不愁賣。種大田玉米折合畝收入約1000元,而玉米制種田保底畝收入不少于1500元。更重要的是,春種,簽約的制種企業給農戶賒銷種子、化肥、農膜等;夏管,有技術員在地里提供技術服務;秋收,有經銷公司上門收購和運輸。以訂單和契約形式組織生產,弱化了農戶的市場風險,玉米制種業成為“黃金產業”。
繁殖種子已成為基地農民的固定職業。制種企業通過地方政府與農戶簽定協議,并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雙方合作的隨意性很大,缺乏誠信。調查顯示,種子緊俏時,企業能夠及時收購,現金提貨;市場疲軟時,企業隨意減收,壓級降價。而一旦制種面積沒有落實或企業拖延收運,農民立馬就會聚集在市縣政府門前,制種基地每年都會發生農民聚眾上訪事件,地方政府通常以維穩為由,采取多種措施滿足和穩定農民的制種面積。
種業供給側去產能必須減少玉米制種面積,但必然遭遇農民的強烈抵制。因此,調減基地制種面積任務艱巨。政府要統籌規劃,規范管理,推進土地流轉,探索規模化制種模式。提高優勢制種區企業準入門檻,嚴厲打擊非法制種,淘汰信譽差、無自主產權品種的企業。筆者與甘肅河西地區一位市長交流,他認為,政府應創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筆者非常認同。
種子通過企業和經銷商進入千家萬戶。據農業部資料,2013年底全國有種企5949家,其中部級頒證企業182家,省級頒證企業2169家,市縣兩級頒證企業3598家。全國種子經銷商約有18萬家,每個縣都有很多經銷商和鱗次櫛比的代銷店。
在市場監管乏力的環境下,種子公司小、散、亂,市場種子多、亂、雜,“淘地溝”盛行,“套牌”混跡市場。盡管有關部門一而再地嚴厲打擊種子非法經營,但基層執法依然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因為涉及到十幾萬種業人的生存,不能簡單歸結為種子市場混亂,而是社會底層維持生計的問題。
種業產能過剩涉面較廣、原因復雜。推進種業供給側改革,要妥善處理社會穩定和推進改革的關系。在種子連年供大于求形勢下,種業老板處在撲朔迷離、舉步維艱的境地。正在悄悄進行的種業并購有兩個維度:一是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整合;二是不同農資產品的橫向整合。筆者認為,要按照企業為主體、市場引導、政府推動、依法處置的思路,制定配套政策,優化產業鏈條,堅定地重組或破產僵尸企業,淘汰“游擊隊”,使種子產業結構逐步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