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批年輕人涌入城市的時候,朔州市3名大學生卻回到農村,辦起了羊場,當起了羊倌,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著自己的創業夢想。
10月20日,記者走進他們籌建的養殖場。
大學畢業回家鄉找機會
在朔城區滋潤鄉里仁村東北角的古城羊場,25歲的肖志偉正在羊圈旁,為一群小羊羔精心喂食“午餐”,小羊羔兒歡快地跳躍著,發出“咩咩”的叫聲。他用勺子輕輕地敲打著食槽,把飼料均勻地倒在里面,小羊羔兒你爭我搶,盡情撒歡。
看見羊羔的可愛樣兒,肖志偉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2012年,23歲的肖志偉大學畢業。其他同學都在忙于四處投簡歷,或參加公務員考試,肖志偉卻獨辟蹊徑,回家鄉尋找機會。中央七臺的“生財有道”是他必看的電視欄目。一天,節目里講幾個大學生合伙,創辦了一個養豬場,找到了致富途徑。肖志偉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家鄉辦一個養羊場,“雁北人喜歡吃羊肉,一年四季離不開。”然而,父母堅決不同意,覺得他一不懂養殖,二不懂市場,投資養羊太冒險。
記者問他,最后是怎么從父母兜里掏出錢來的?
肖志偉俏皮地一笑:“我用行動告訴父母,我是鐵了心要當一名羊倌兒。”他不僅買回養羊的專業書籍,還一次次到其他規?;B殖場請教,有時候在養殖場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隨身帶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別人傳授的實踐經驗。
他用行動,說服了父母。然而,父母的積蓄有限,要想規?;B殖,還需要更多的資金。
志同道合開辦養殖場
肖志偉想到了兩個也是剛大學畢業的初中同學李國峰和趙翰宇,把自己的想法和困難告訴了他們,3人一拍即合。
李國峰說:“我們都是初中同學,八九年了,彼此有默契,更有信任度。我們也知道肖志偉的為人,也知道他比較穩重踏實,所以我們相信他,愿意和他一起干一番事業。”
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和學習后,他們用籌集起來的70萬元,蓋起了羊棚,買回了100多只內蒙古羊,建起了一個家庭式養殖場。為了節省開支,從喂養、放羊到給羊圈消毒,他們全都是自個兒干。肖志偉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都成獸醫了,給羊打針看病都不在話下。
記者在古城羊場看到,現在大小羊已經將近500只,是當初的近5倍。
記者問肖志偉收益怎樣?肖志偉毫不隱瞞地說:“剛開始因為缺乏資金、經驗和技術,走了不少彎路,花了不少冤枉錢,加上今年春天市場遭遇寒冬,總的來說是負數。但我們不后悔,因為創業就是在摸索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談起今后的打算,他們堅定地說,要擴大養殖規模,建自己的廠房,辦養殖場的手續,走正規化的路子,“條條道路通羅馬,創辦養殖園就是我們創業的選擇。”
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朔州市出臺了若干優惠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李國峰說:“建設養殖園區政府有不少的幫扶措施,但優惠政策的門檻高,我們夠不著。希望政府能給想創業的人提供一個創業貸款基金,扶我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