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巨鹿縣堤村鄉紀家寨村棘園紅采摘園里,解華涌一邊指揮工人們育苗,一邊給同在園里的父親打電話。
“你在哪兒呢,干嘛呢?天這么熱,別把你熱壞了。趕緊過來,拉著我媽回家去。大熱的天,折騰啥。”解華涌對老爺子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兩口不管天有多熱,要是隔上一天沒來院子里轉轉、看看、干點活,渾身就沒著沒落的。
不一會兒,72歲的解志善老人拿著一把給果樹剪枝的剪子不緊不慢地走了過來,邊走邊看這座浸透他半生心血的果園:棗樹枝頭掛滿了一顆顆飽滿的綠珍珠,粗壯的梨樹上沉甸甸的梨子壓低了樹枝,一顆顆紅紅的李子藏在濃密的樹葉間,微風吹過,時隱時現……
誰也無法想象眼前這座百果園,原來是片不毛之地。
村東的這一片沙荒地,地勢高低起伏,高處多是沙土崗,低處則是鹽堿地,一年四季,寸草不生。據村里老人說,多少輩子這里就是不納錢糧的廢地。解放后,集體化時,也沒被耕種,一直處于被棄置狀態。
1985年,解志善和村里簽訂了30年的承包合同,承包了其中的100余畝。從那時開始,這父女倆就和這塊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篳路藍縷,創業維艱。解志善和家人走上了一條充滿艱辛的治沙致富之路。
樹坑,一個一個地挖;樹苗,一棵一棵地栽;水,一桶一桶地挑;道路,一段一段地修;樹苗死了一茬又一茬,補種一茬又一茬……解志善一家和這片沙荒地打起了持久戰。
趕上一場透雨,為了抓住墑情栽樹,解志善帶上干糧,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在樹蔭下就著涼白開啃幾口干糧,歇一會兒,接著干。
早些年,杏樹開花的時候,常趕上倒春寒。為了保住一年的收成,全家人凌晨兩點多鐘來到地里,在林間點火熏煙,雖然穿著厚厚的棉衣、棉鞋,冷氣還是侵入全身每一處。等滿身疲憊地回家時,天色已經大亮。
夏天雨量大,由于擔心低洼處的果樹苗被水淹死。解志善冒著大雨扛起鐵鍬趟著水奔向地里。路上那條平時淺淺的小河水勢暴漲,解志善只好游泳過河。
有一年夏天,六月的一個中午,父女倆摘完兩簍杏回家。解志善推著車,八九歲的女兒在后面幫父親推著車。踩著沒腳面的浮土,頂著熱辣辣的毒日頭,解華涌突然說:“爸,我覺得現在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兒,就是有碗水喝。”
除了努力勞作,解志善還不斷學習果樹栽培知識,他自費訂閱了《河北科技報》等報紙雜志,有時候還去山東壽光等地向專家當面討教。
當被問到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什么時,解志善是這么回答的:“土地沒有好壞之分,土地是最不會欺騙人的。雖然這里又沙又堿,通過努力,它缺啥,咱給他補啥,一定可以變成一片綠洲。”
經過全家人將近十年的辛勞,昔日的沙土崗變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百果園:2000余棵杏樹,1000余棵棗樹,還有梨、油桃等果樹。
由于從小就跟著父親在這塊土地上勞作,解華涌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學校畢業后,她在鄉鎮工作過,但最終還是回到了這片土地,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
解華涌接手后,一方面注冊“棘園紅”商標,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色食品認證,提高果品品質,提前上市時間,進行林下養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為改變經營模式,拓展經營范圍。她發展農業采摘,從自己摘下來運出去賣,到讓游客自己體驗采摘的樂趣。現在的棘園紅采摘園在周邊縣市小有名氣,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在林間培育黑枸杞、金銀花等苗木,目前年可育苗20余萬株,銷售到山東、河南等地區。
頭腦靈活的解華涌,主動適應電子商務的浪潮,把棘園紅采摘、苗木供應、水果銷售都做到了網上。“咱家的杏、梨、棗等水果,通過互聯網銷售到全國各地。”解華涌說,今年6月杏節期間,僅僅通過網絡她就賣出去3萬多斤鮮杏。
父女兩人也有小小的沖突。年輕人做事講求高效率、低成本,樹下雜草,解華涌一般都是施用除草劑一噴了之;枯枝敗葉,都送人當燃料。父親解志善則堅持把鋤下的雜草、枯枝敗葉挖坑深埋,撒上網上購買的專門生物制劑,發酵后制成有機肥。
老人的理由很充分:“土地給了我們這么多,我們要反過來珍惜土地。現在圖省事兒,用除草劑,對土地造成污染,幾十年后,上百年后,子孫后代靠什么吃飯。”
雖然細節上小有分歧,父女兩代人對于“棘園紅”的明天都是樂觀的,要將其打造成集采摘、觀光、餐飲、游樂、住宿于一體的現代化的休閑采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