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對外公布,本市平原造林區引入了一套集雨節水的“黑技術”,這套隱藏在樹林下的新型雨洪利用技術,可收集方圓100公頃左右的地表徑流雨水。目前,通過降雨測試,這套裝置集水效果顯著,節水灌溉試水正常,已通過竣工驗收,將在有條件的林地中推廣。
在延慶區蔡家河平原造林地塊林下的土層中,蓄積的雨水匯集到一個特殊的雨水收集裝置中,待到干旱時,將為樹苗送去“生命之水”。據市林業工作總站副站長李榮桓介紹,這個神奇的集雨裝置是一套新型雨洪利用裝置的組成部分,通過連日降雨的測試,這套裝置集水效果顯著。
這一整套隱藏在樹林下的新型雨洪利用項目,主要由儲水、監測、灌溉三部分組成。其中,儲水部分采用高強度PP材料,以模塊組合方式,深埋于地表以下。通過重力過濾方式,形成潔凈水資源,利用周邊引水溝渠,可收集方圓100公頃左右的地表徑流雨水。現設計貯水量100立方米,旱季時可為50畝林地、2000余株樹木提供潔凈用水;監測部分包括太陽能板、視頻采集器、雨量和水位監測器、數據傳輸裝置等,可以實現視頻及監測數據遠程無線傳輸,確保合理應用水資源;灌溉部分為新式滲灌系統,利用儲水池中水泵,經過管網輸送到林地中600株樹木根部,通過三只漏斗型滲水器滲水,實現均勻滲灌,且不易堵塞,確保干旱季節實現節水灌溉。同時,通過地上安裝的快速出水口,為大型水車提供優質水源。
李榮桓介紹說,截至去年底,本市平原造林工程共栽植林木105萬畝,這105萬畝林地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功能。通過合理地匯集、利用,可以有效地調蓄雨洪,助力首都“海綿城市”建設。而這套設備具有節能、環保、安全、隨意組合、擴容的特點,設備以上地表仍可種植適宜植被,不影響景觀和生態環境。今后,還將在有條件的林地中,繼續推廣這種集雨節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