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抹亮色。裝備總量有新增長、作業水平有新跨越、科技創新有新突破、社會化服務能力有新提升、安全生產有新成效,這些斐然的成就都令農機人振奮不已。8月13日在天津召開的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名士齊聚一堂,共為農機化發展大計進言獻策,展望我國農機化“十三五”的廣闊前景。
按照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劃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已經跨入中級階段。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在2015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3個百分點。而在“十三五”發展階段,我國對農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更優質、更健康的農產品和食品供給,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一系列現實狀況對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機產品也必然要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環保高效的方向發展。
在會上,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副司長胡樂鳴指出,2004年以來我國農機化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隨著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機化發展增速有所回落,同時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認真研究、科學謀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農機化水平在農業各產業之間、區域間的發展仍不平衡,農機裝備供給與需求矛盾還很大,部分地區“下地難”“住房難”“看病難”問題依舊突出,千家萬戶購買小型、低技術含量農業機械的情況仍然大量存在,而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各方面準備整體不足。
以問題為導向,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才能把握現代農業新要求,加快推進“四化同步”。著眼短板,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為路徑,推動農機裝備、服務組織和作業水平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型升級,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堅實支撐。農業部農機化司產業發展處處長宋建武的觀點,給了業界思考的空間。
進入“十三五”,農機行業迎來深度調整期,突破瓶頸桎梏,迎接未來機遇,農機人嚴陣以待。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明確信號為當代農機人注入了信心和動力。中國農機化不僅需要全程機械化,更要全面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要找出路,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共同發力,設身處地地從農民所想所需找好著力點,摒棄“拿來主義”。當前,我國很多企業患上了“補貼依賴癥”,將經營重心放在迎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上,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營銷的主要手段是拼價格、比銷量,有些企業以進入補貼目錄作為目標,缺乏以“工匠精神”靜心于企業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和改進。正如中國農業大學白人樸教授和中國農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傅澤田提到的,2015年,國內最大的幾個農機制造企業,其研發投入只占收入的不足3%,而華為是12%,德國博世公司為15%;但在銷售費用的投入上,絕大多數農機企業投入不少于15%。與此同時,放眼國外知名農機企業,都將創新與科研放在發展首位,潛心經營高端農機市場,而這也是我國農機企業在“十三五”發展過程中最應該重視的部分。
回顧“十二五”,我國農機化事業成績斐然,展望“十三五”,我們更應該整裝待發。供給側、國二升國三等政策的出臺,都在為農機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機會,面對未來,農機人不會停止腳步,“十三五”的農機化事業也必將迎來另一段“黃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