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河南省汝陽縣王坪鄉王坪組羊角溝組,胡蜂養殖戶張慶敏和他的伙伴宋大收穿上特制的防護服,正準備采收蜂蛹。“剛才我去葫蘆包旁邊看了看,不小心手被胡蜂蟄了一下。”宋大收對記者說。
從蜂房內取出的蜂盤
胡蜂
在山區,有一種習慣于在高大喬木之上,以老化樹皮做成葫蘆狀巢穴,被稱之為“葫蘆包”。即便是山里人,提起葫蘆包,無不敬而遠之,因為這類胡峰體大身長毒性大、攻擊性強,若被蟄傷,輕則疼痛難忍,重則送命。
今年46歲的張慶敏,是一位專門和胡蜂打交道,從事胡蜂養殖業的人。“葫蘆包每年可采三茬蛹,從陰歷7月15日左右開始,每隔20天采一茬,每窩的產量在10斤左右。”張慶敏告訴記者。
葫蘆包蟲即胡蜂蛹,富含蛋白質,是一種難得的美味,山里人冒險采得,除了食用外,也向餐飲行業出售,每公斤的價格在160元左右。居住大山之中的張慶敏,從中看到了商機,萌生了養殖胡蜂的念頭。
要想養葫蘆包,首先得有蜂后。今年5月份,張慶敏和宋大收一起投資數萬元從外地學習并引進蜂后百余只,經過精心飼喂,當胡蜂繁育到5只左右、蜂窩有了雛形之后,依照其生活習性,選擇在各自家附近的山坡作為養殖點,把雛窩掛在樹上,倆人成功發展葫蘆包100多窩。
當日,在采蛹現場,見到張慶敏和宋大收這兩個“膽大”的漢子,他們穿上像航天服一樣厚厚的防護服,相互封閉服裝連接處,防止胡蜂“入侵”,走進張慶敏這個有28個胡蜂巢的葫蘆包養殖點,選擇一個較大的葫蘆包,宋大收用小刀小心翼翼地采掉蜂巢外皮的一塊,然后用自制的工具切割掉蜂床與蜂房的連接點,從中取出3格蜂床。切割后的葫蘆包周圍,上千只胡蜂瘋狂飛撲,采蛹作業異常艱難。
張慶敏介紹:“胡蜂有‘三寶’:蜂蛹、蜂毒和蜂巢。蜂蛹能上餐桌,蜂毒有專門的采毒器可以收集,蜂毒和蜂巢都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這葫蘆包弄著不賴。”
胡蜂以蝗蟲、毛毛蟲、豆青蟲等多種食葉性植物害蟲為食,在養殖點旁邊的農田里,張慶敏種植的豆子正開著小花,綠油油的長勢喜人,張慶敏指著豆田告訴記者:“我的豆子沒有一條害蟲,而且附近的林子也沒有害蟲,這東西還是農作物和森林的衛士呢!”
張慶敏對他的“葫蘆包事業”充滿了信心:“養葫蘆包只要把雛窩掛上樹就省心了,它自己采食、自己做窩,關鍵是看護好,不讓人或者大牲畜進入養殖區域,避免造成蟄傷事故,就凈等著收獲了。通過今年的試養成功,明年將擴大養殖規模,逐步輻射周邊鄉村,帶動鄉鄰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