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批復糧食、棉花、油料(花生)三個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年)及《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統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以上,力爭實現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全省花生總產378萬噸,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調結構:調減籽粒玉米,
增加大豆飼料面積
“這兩年,小麥跟玉米一種,就能算出要賠多少錢。”淄博民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衛剛坦言,“就說現在,一畝地300塊錢就賠出去了。”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和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但2015年每畝糧食(小麥、玉米各一季)生產總成本為2022.7元,每畝純收益41.01元,種糧效益仍較低。此外,人多地少,糧油爭地、人畜爭糧、種養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
為此,我省提出由注重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生產向適當調減籽粒玉米面積,增加大豆、雜糧、飼料面積轉變,更加突出口糧生產,加強農牧結合。
花生作物不僅具有固氮、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等優點,還能與糧食作物間作、套種和輪作,使種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方案》提出,將通過實施種植制度改革調轉、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示范、優質專用品種研發等三大工程,穩定增加花生作物面積,提高單產水平。
擴規模:種糧大戶
(家庭農場)5年要增近5倍
近年來,我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但全省種糧面積50畝以上的大戶(家庭農場)僅1.74萬戶,流轉耕地面積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87%。棉花也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2014年我省戶均植棉5.2畝,全年生產用工每畝20多個,比小麥、玉米兩季還多。
為此,《方案》提出,到2020年50畝以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到10萬戶,糧食專業合作社發展到5萬家,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達到50%以上。鼓勵促進棉花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鼓勵植棉大戶、專業合作組織連片種植優質品種,統一收購加工,推進優質優價,優棉優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植棉大戶和棉花專業合作組織將分別由2014年的6380戶和25個,增加到8000戶和60個。
強科技:農機農藝技術推廣
分區域、分步驟
去年,我省小麥機播、機收率均達98%以上,玉米機播、機收率也達到了95.3%和83%,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不過,我省農業技術推廣仍然不能完全到戶、到田,且部分作物機械化水平較差,農機農藝融合度低。以棉花為例,2014年我省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約55%,明顯低于同年小麥的98%和玉米的87%,且用工過多不但推高了棉花生產成本,還影響了農民外出打工,使農民不樂意植棉。花生機械播種率雖然已達70%,但大多使用的是小型多功能播種機械,機械化綜合生產程度為33%,農機農藝融合程度只有30%。
對此,《方案》分區域、分步驟提出農機農藝技術推廣計劃路線圖。在棉花生產及主要提質增效指標表中,我省棉花機械化水平、畝用工數量,甚至纖維長度和纖維斷裂比強度標準都被分年度明確標注。在《花生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階段目標規劃表》中,“提高綜合機械化生產水平”“增強良種工廠化生產加工能力”等技術規范目標占到所有目標總量的五成左右。
保安全:2020年年檢測樣品
達到4.3萬個
我省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始終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然而,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據統計,全省95%的鄉鎮監管站與農技站合署辦公,大部分監管人員為兼職身份。截至2015年底,仍有15家縣級質檢體系建設項目未竣工驗收。農業生產中,也還存在違規使用禁限農藥現象。此外,部分農業技術標準內容過于專業,農民看不懂,用不上。
《方案》明確要求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建設。提出到2020年,我省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全省農業地方標準、生產技術規范總數達到2600項,全省年檢測樣品達到4.3萬個,力爭全省75566名村級監管員輪流培訓一遍,并實現農藥經營告知、高毒農藥實名購買、區域高毒農藥限制經營使用、農藥經營店整治標準化4個100%,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