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縣公正鄉那齊村是上思縣今年首批脫貧摘帽的13個貧困村之一。
那齊村有志青年黃冠超,一直在尋找適合可行的發展致富的道路。目前他雖然有一個小規模的鱷龜養殖場和一百多畝山茶油樹,但是他總覺得不夠理想,難以發展壯大。眼看著別的村都有自己發展的好項目,而自己村里的鄉親們除了割松脂和打工外,就沒有相對固定的收入來源,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7月16日,黃冠超不辭勞累奔波,從上思縣驅車300多公里來到浦北縣官垌鎮垌口村參觀官垌魚養殖“雙百”基地。
浦北縣官垌鎮是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這里養殖的官垌魚被授予廣西名優綠色安全食品稱號。官垌鎮是一個邊遠的鄉鎮,那里群山環繞,沿山坡而下,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小水塘,像梯田一樣一層層一排排地布滿了房前屋后,那就是官垌獨特的小窩養魚。山泉水長流,水質清甜無污染,養殖的草魚個大而且味清甜,是官垌鎮山區的一個優質水產品。
為把官垌魚做成產業,2010年10月,當地養殖大戶龐琨組織成立了石梯江生態養魚專業合作社,采取“基地+黨支部+農戶”的運作模式,實現了外聯市場,內聯養殖戶的“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的目標,有力推動了官垌魚產業壯大發展,在廣西區內外打響了“官垌魚”品牌。
黃冠超來到官垌鎮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看到一個個小魚塘就分布在小道的左右兩邊,每個魚塘面積在20平方米左右,水深在1.2~1.5米,一個連著一個,三到五個串聯在一起,流水貫穿而過。草魚在塘里自由自在地游著,時而浮出水面吃著為他們準備好的脆嫩牧草。
沿溪流往上走,黃冠超每到一個魚塘都會仔細地觀察,用尺子測量。他特別注意魚塘的進水口和出水口的設計,除了測量大小外,還用手機將細節部分拍下來作為參考。
繼續沿溪流而上,一位大叔在塘邊正在往魚塘投放草料。“大叔,這是你的魚塘嗎?養了多少魚呢?”黃冠超向前去詢問道。“是啊,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養有魚,我家就有三個魚塘,養魚800多條,每條都是十幾斤的,而且都不喂飼料,全都是喂草,我家種有泰國草2畝多。”大叔一邊投喂草料,一邊回答,“現在我們這里養的主要是草魚,合作社規定要養到5公斤以上才可以賣,有人上門收購,價格一般在24~28元每公斤,市場價是40元每公斤。”
在村里轉了一圈,初步了解了整個官垌魚養殖環境、前景、模式后,黃冠超認為這次實地考察,收獲頗多,不枉此行,覺得他們官垌魚的養殖模式值得借鑒,環境與那齊村的十分相似,可以學習他們的養殖方法,但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創自己的特色。他打算回去后,與村委會干部商量,發動村里的鄉親們一起盡快把這個項目落實下來,作為一條帶領群眾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