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其安全性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每當看到豐盛的一桌蔬菜,我們可曾知道,從菜地種植、采摘,經過送檢、清洗、分揀、包裝、配送,最后貼上價格標簽售賣,經過許多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有為安全把關的人,他們被稱為蔬菜分揀員。
夜深人靜之時,海口市菜籃子1號加工配送中心卻一直燈火通明,30多位年輕人正忙著將運來的蔬菜進行檢測、分揀。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崗位,負責分揀和包裝不同種類的蔬菜,通常從晚上9時到凌晨5時。
晚上9時,卡車將25噸蔬果運到配送中心,每一種蔬菜都要先進行抽樣,然后把樣本送進實驗室檢測農藥殘留,對采購入庫的農產品,實行全品類全批次檢測,對存疑的批次實行復檢。檢測合格的樣本將會送至分揀車間。90后王泰華說:“作為檢測中心一員,扎根一線,用心確保蔬菜檢測合格,對檢測不合格的蔬菜第一時間銷毀處理,讓市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晚上11時,卸貨、分類,將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小伙子們便分頭分揀蔬菜。“這活兒不難,但得細致,所以緊張之余顯得有些枯燥。分揀完了便是包裝,該裝箱的裝箱,該裝袋的裝袋,都得過秤,分量不能有絲毫出入。這一切都要趕在配貨運輸之前,遲了慢了就會耽誤市民買菜時間。”22歲的韋澤佳感慨道。查看進貨單,核查菜品數量,調度和分配揀菜員,這樣黑白顛倒的工作已經持續半年。
凌晨1時,分揀員將運輸過程中爛掉的菜葉剝去,把新鮮完好的蔬菜按照銷售點需求進行稱重分裝。“大蒜、胡蘿卜、茄子、燈籠椒等處理起來相對快捷,將品質品相不佳的淘汰后,大蒜過秤,裝入網兜,扎上網口,胡蘿卜、茄子便以紙箱裝裹,或者用保鮮膜裹進盒中。”18歲的王順強這樣描述。工作半年的他,現在眼睛一閉,就能聞出蔬菜的品種。
凌晨3時,負責處理葉菜類的張寶強,今年18歲,是個帥氣的小伙子,上夜班已經好幾個月,是最年輕的蔬菜分揀員。其他分揀員,也都集中在80后和90后。“每天7時之前保證所有蔬菜以最新鮮的狀態配送至各網點。葉菜類分揀就復雜很多,不但要摘掉老葉、爛葉,還得碼整齊,再削掉過長的根部,有時也得剪去過長的葉部,比如大蔥。”作為福建人的他,特別能吃苦,也很享受拼搏的感覺。
凌晨5時,25噸蔬菜分揀完畢,伴隨著黎明的曙光,這些菜由23輛配送車送往全市117個平價菜末端銷售網點,最終市民在超市會買到。22歲的陳北俊看著一輛輛裝好的車離開配送中心,繃緊的一根弦一下就松了許多,他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揀菜工作考驗一個人的細心、耐心和責任感,讓我認識更多的蔬菜,了解到菜籃子對民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