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行業低迷,幾乎成了大家公認的事兒。為什么?因為大多企業銷量和利潤的下滑,產品更難賣出去了。銷量和利潤的下滑是行業的低迷造成的嗎?或許應該是我們沒有跟上用戶需求的變化,或坐商時代的標準來判斷當下行業的狀況。
過去,有些人總想多賣農藥化肥,把未來的錢都給賺了,到了大家真正明白需要用多少農資的時候,用量就減少了,于是我們的銷量就下滑了。有行業人士說,農藥不僅產量過剩,用量也存在過剩的情況,比如有時候果樹套袋前,可能只需要打兩遍藥就可以了,但最后的結果是打了四遍藥。
如果種植戶真正意識到我用少量農資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形成新的用藥用肥習慣,那么對農業來說是好事,對于定位于賣農資的人來說,簡直是“災難”。問題就在于我們對自己的定位,你是賣農資的,還是服務農業種植的?這樣,我們就談到了回歸本質。農業正在發生著變革,農資行業也隨之變革,我們客戶的需求也發生著變化。
著眼未來是必須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所做的是為了什么,如何創新更好地適應客戶新的需求?我們不能在沒有想好農資電商、農業APP、沒有認清植保飛防形勢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
我們的恐慌來源于我們的浮躁,來源于我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在尋找方向的過程中,忘了自己的本質是干什么的,于是失掉了應有的堅持和創新。我們無需悲觀和焦慮,我們面臨的不是低迷的行業,而是變革著的行業,把自己定位成農業的服務者,去專注,去聚焦,去腳踏實地的做事、冷靜的思考探索與創新,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