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常年糧食總產占全國的1/10,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是“一大優勢、一張王牌”。
為保持糧食生產好的態勢,河南省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把糧食生產納入目標考核,層層分包責任、傳導壓力,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創新完善糧食生產各項制度,保障糧食生產順利推進。
夏糧生產承載著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今年,面對夏糧生產遭遇多重災害,河南省夏糧生產略有減產,依然獲得豐收。近日,省農業廳迅速落實王鐵副省長關于夏糧情況的重要批示精神,總結分析我省夏糧生產情況。
冬前低溫寡照、冬季凍害、春季病蟲害暴發態勢明顯、收獲期強對流天氣……受強厄爾尼諾天氣影響,我省夏糧生產遭遇多重災害,是近年來災害較多、影響較大的一年。
夏糧豐收,全年主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河南省夏糧總產達到695.36億斤,較上年減少7億斤,減產約1%,居有史以來第二高位。克服重重不利因素,夏糧豐收不易。
藏糧于地,高標準糧田筑牢“中國糧倉”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這是我省近年來建設的高標準糧田的情景,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帶來了旱能澆、澇能排,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的“硬實力”,為今年糧食抗災奪豐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截至2016年5月底,河南省累計投入資金512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4960萬畝,完成全部規劃任務的77%。
去年,河南省通過全國首個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為實現“保糧田面積”、“保糧食產量”、“保糧農收入”目標,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這是我省夯實基礎,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一個縮影。
藏糧于技,農業科技為夏糧生產提供強力支撐
“三夏”時節,方城縣趙河鎮中封村高產示范田里,經過實打驗收,鄭麥7698百畝方平均畝產達到708.12公斤。
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7698”,是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許為鋼研究員及其團隊經過10年的努力,選育的強筋小麥新品種,其種植面積超過1300萬畝,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強筋小麥品種。
不僅如此,圍繞遺傳育種、耕作栽培、栽培推廣、植物保護以及儲藏加工,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與綜合試驗站,開展多學科多方位多層次的聯合攻關,先后選育小麥新品種40個,制定栽培技術地方標準23項。
百農207、鄭麥7698等一批優良新品種得到快速推廣,全省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為我省小麥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品種和技術支撐。
得益于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新品種、新技術的加速推廣應用,糧食單產的快速提高。2015年單產水平比2003年提高了近4成,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85%。
面對自然災害,多重保障“向天搶糧”
“土里刨食,靠天吃飯”,是許多糧農的真實寫照。面對今年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和局部地區中后期病害偏重發生,尤其是極端異常天氣,各級農業部門積極科學應對、合力抗擊災害,降低產量損失。
去年11月份河南省持續低溫寡照,小麥提前進入越冬期、生長量不足,后期又經受凍害,畝穗數減少,麥田群體明顯偏小。
與此同時,各級農業部門專門下發技術指導意見和抗災管理意見,并發揮專家督導組、技術服務組和1.3萬余名科技人員的作用,加強技術服務,指導農民全面落實追肥、澆水等抗災管理措施,力促苗情轉化升級,苗情長勢明顯好于預期。
進入4月份,河南省豫中南地區遭遇2~4次降水過程,恰逢小麥抽穗揚花,造成信陽、駐馬店、南陽等地小麥赤霉病較常年偏重發生,進入灌漿期后,我省再次出現降水過程,赤霉病病穗率和嚴重度進一步加重。
在此之前,農業部門及時啟動1005個麥田病蟲監測點,組織1335名測報人員開展田間病蟲普查,及時發布趨勢預報和防治警報。
小麥“一噴三防”期間,西華縣組織多家植保飛防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了30萬畝的小麥統防統治作業。河南省各地也大力開展統防統治,2400多個植保服務組織參與作業,統防統治面積達4000多萬畝次,赤霉病得到最大限度預防。
據統計,河南省春季小麥病蟲害累計防治面積達到2.2億畝次,是發生面積的148%,挽回糧食損失34.5億公斤。
進入麥收期,河南省又接連遭遇陰雨天氣,4次連續降雨幾乎伴隨小麥由南至北的收獲,嚴重影響了正常收獲。為此,河南省政府下發緊急通知,全省各地組織18.01萬臺聯合收割機,搶抓晴好天氣,科學調度機械輪班作業,加快搶收進度,做到“人歇機不停”,成熟一畝、搶收一畝,確保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