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低迷的農藥行業走上荊棘之路

   日期:2016-08-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0    評論:0    

由于受到糧食價格下跌、產能過剩、需求減少和缺乏創新等因素制約,農藥產品的價格走低,行業呈現低位運行的情況。

  中國農藥行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所生產的農藥產品品種繁多,不僅滿足國內農業發展的需要,向外出口的增長態勢也在逐年攀升。

  但是,農藥的發展之路依然布滿了荊棘,許多現實困境擺在眼前,由于受到糧食價格下跌、產能過剩、需求減少和缺乏創新等因素制約,農藥產品的價格走低,行業呈現低位運行的情況,農藥行業市場整體氛圍低迷。

  對此,專家表示,針對當前嚴峻的形勢,農藥行業發展困境亟待破解。

  農藥發展還需要注意哪些突出問題?農藥行業如何注入新鮮活力,實現逆襲?在當前形勢背景下,如何實現新的增長?……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產能嚴重過剩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我國有2000多家農藥生產企業,共登記了30000多個產品。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6月中國化學農藥總產量為334.7萬噸左右,與2015年同期相比上調7.17%.

  “從產能上來看,產能嚴重過剩,農藥產品早已供大于求。”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袁會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中國農藥信息網檢索結果,目前僅僅含草甘膦成分的登記產品就有1047個,剛剛過專利期不到1年的吡唑醚菌酯產品也已經登記了123個。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李鐘華指出,簡單仿制以單一盈利為導向,造成產品同質化競爭日益白熱化,加劇了行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下不少品種已經無利可圖。草銨膦原藥不到一年時間,價格已經腰斬。而另一方面,一些小宗作物用藥和疑難雜癥用藥市場需求增大,線蟲、細菌、病毒病害,抗性害蟲、抗性雜草等細分領域中,出現一藥難求甚至無藥可用的局面。

  此外,企業數量太多也是一個大問題。“大小企業都有,讓監管變成了難題。監管不合理,造成農藥行業低端無序發展。由于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大企業正規企業更好監管,小企業和不規范企業反而難以監管。”北京中保綠農集團(以下簡稱中保集團)總經理陳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道。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表示,嚴重的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經營管理混亂等問題,對我國農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專家表示,加強農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能過剩,提高農藥產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藥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真正契合農業生產需要,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產品有效供給,成為保障農業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創新是關鍵

  目前,中國農藥企業在靠近原材料的低端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而附加值高、加工深度以及技術要求高的產品領域基本上被國外農藥巨頭占據。國際上具有農藥創新性的國家有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

  “現在,許多企業迫于發展現狀的無奈,為了生存,生產一些‘短平快’的產品。反而難以投入更多財力去研發更高端的產品。”陳昶說。

  中化集團沈陽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劉長令表示,中國農藥要在國際市場擁有話語權,在國內市場擁有主導權,必須加大創制農藥和高效低風險農藥制劑的研發力度。

  袁會珠介紹,創新能力的缺乏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國農藥生產起步晚,總體發展就是跟著國外“跑”,而大部分的農藥產品也都是仿制出來的。“創新基礎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現在大部分生產和使用的農藥品種也都來自于國外。”

  “這10年來,我們做了許多基礎性的科學研究,但是整體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仍然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正在彌補這方面的缺陷。”袁會珠說。

  專家指出,雖然目前的發展模式已經由仿制變成了創仿結合,但依然是跟蹤式的發展,缺乏單純的原創性思想。

  “這是基于我們的基礎性研究還不夠,比如在農藥研究過程中,缺乏對新作用機制農藥的發現和新的使用方法的創新等。未來,我們科研人員需要加強對基礎性工作方面的研究力度。”袁會珠說。

  作為國內較早從事產品自主研發的農藥公司之一,海利爾藥業集團董事長葛堯倫介紹,技術創新是一切的源泉。憑借原藥技術優勢,海利爾近年來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了覆蓋殺螨劑、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作物營養劑五大類的產品線,還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化合物,并在登記進程中。

  “產品+服務”兩手抓

  隨著市場的發展和需求的多元化,農藥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轉型和升級。

  從以往單一的賣產品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發現,國內農藥生產企業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產品生產上,品牌服務意識淡薄,忽視了企業自身服務品牌建設。不少農藥企業的銷售業績并不樂觀,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只賣產品的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他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一股賣“產品+技術服務”的熱潮正在農藥行業掀起。

  “這種模式是農藥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現在有很多企業的‘產品+服務’之路走得比較好,這是一個市場行為,因為光是賣產品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了。”陳昶表示,必須要有技術服務,這也成了許多企業不斷改變和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把自己的產品生產出來只是第一步,而指導農民、提供服務則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袁會珠說。他舉了個例子來說明服務的重要性,“這就類似于人生病后去醫院就診,按照醫院給的方案指導來合理用藥,以達到快速恢復的目的。”農民買了農藥后,在沒有服務指導的情況下,在使用中很難做到科學合理,導致盲目亂用。

  在陳昶看來,真正的服務是沿著產品的線條,從企業、技術人員到田間使用,把一些知識和技術傳遞給農民,“賣藥”的同時也“賣服務”,這樣可以帶給農民更多的科學知識,提升農民自身科學素養。

  比如,中保集團把病蟲草害的基本知識、發生規律、防治方法、農藥基本原理和基本認識以及使用方法等,通過創辦培訓會、農民會等方式,為基層農民創造學習“充電”的條件,從而讓農民形成科學用藥、合理用藥的思維與習慣。

  “這樣可以糾正之前的不科學用藥行為,以更加科學的規范傳遞給農民更好的使用方法,可以延緩抗藥性、降低使用成本和減少環境污染等。這就是服務應該達到的效果。”陳昶說。

  專家認為,服務理念應該貫穿農藥全領域。

  以施藥作業服務為例。據廣西田園董事長李衛國介紹,現代化高工效植保機械是提升植保服務的主要手段。在美國約有1萬家公司從事植保服務工作,年銷售額為70億美元,服務對象遍及家庭、商業、農業和工業。從事植保服務行業的公司直接從農藥生產商或經銷商購買產品,提供上門技術服務,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

  “隨著高毒、高殘留農藥進一步受到限制,高效、低毒、低風險、低殘留、環境安全、生態友好的綠色農藥將會得到大力發展。”袁會珠表示。

  一直以來,中保集團主要是以生產和發展低毒低風險的生物農藥為主,據陳昶透露,中保集團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的服務和質量上來。

  專家表示,農藥行業未來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農藥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全程農化服務理念,延伸農藥企業產業鏈,這是農藥企業“突出重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