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隴南武都區紅運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的技術人員正在給即將進入市場的大鯢佩戴標識牌。
這是一種植入了智能芯片的身份標識牌,公司負責人王紅兵形象地稱之為“金項圈”。“有了它,人工養殖的娃娃魚進入市場就暢通無阻了。我們也可以放心養、放心賣了!”王紅兵高興地說。拿出手機打開“掃一掃”功能,對著這個圓形標識牌上的二維碼一掃,這條大鯢的體重、產地、標識時間、標識單位等信息一目了然。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去年,農業部專門下發通知,對養殖大鯢及其產品實行標識管理,要求每尾人工養殖的娃娃魚必須在頸部佩戴漁政部門下發的二維碼標識。只有帶著這張“身份證”,人工養殖的娃娃魚才能進入市場流通環節。
武都區現有大鯢養殖企業及養殖戶20余家,養殖規模超過8萬尾。目前,在農業部養殖大鯢及其產品標識管理系統完成注冊和申報的養殖企業共3家,申請標識牌4100個,其余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正在網上注冊和申報中,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全部的注冊申報,建立動態管理數據庫,實現標識可查詢、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