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6全國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暨保山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洽談會會場外,來自云南保山市映山紅果蔬開發有限公司的展位尤為引人注目——小小的展臺上擠滿了各類蔬菜:兩只手才能勉強托起的菜花和西蘭花,圓頭圓腦的小南瓜,成人手掌大小的秋葵,綠油油可食用南瓜苗上間或點綴的小黃花透著新鮮。
公司負責基地生產的張在揚告訴記者,展臺上的蔬菜全是符合國家標準的綠色蔬菜,都是研討會前一天從基地親手摘的,圖的就是讓參會的人感受到保山蔬菜的新鮮品質。張在揚稱,他聽說北京等一線城市市民近年尤其注重對綠色蔬菜的采購,而云南作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理想之地,四季溫差小、光照條件好、工業污染少、空氣優良、水質清潔,擁有眾多綠色生態的特色農產品。但是當云南的綠色蔬菜想裝進以北京為代表的外地百姓的“菜籃子”里時,卻并不那么順利,“外地的顧客不知道買哪里的綠色蔬菜才放心,我們綠色、無公害的蔬菜卻常在銷往何處、如何保鮮等問題上犯愁。”
說到此處,剛才還昂頭驕傲介紹菜品的張在揚低下了頭。張在揚不知道的是,他提到的問題,正在離他不過幾米遠的會場內討論著。
結構矛盾還存在
據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介紹,目前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億畝以上,年產量7億噸以上,無論是產量還是供應量均達到歷史峰值。2015年,蔬菜生產對農產品收入的貢獻率在10%左右,蔬菜出口量達到133億美元,一些菜農通過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種植,收入有所提高。然而,從供給側角度推導,蔬菜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
戴中久一一指出,在產品結構上,高端、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蔬菜產品短缺,優質安全的蔬菜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低端產品供過于求,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結構性蔬菜滯銷現象。
從生產方式上看,小農戶分散經營仍占多數,多數地方現代化的經營體系還未形成。全國有2.6億農戶,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96%。
在增長動力方面,農村粗放式發展方式仍然存在,蔬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改善總體滯后,還沒有真正轉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科技進步的內涵式增長上來。
另外,全國蔬菜產業區域布局上,水土資源、消費市場、加工增值與農業生產不均衡不匹配的情況明顯。
而流通形式上,國內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仍不夠完善,大部分蔬菜無法依托冷鏈流通,流通標準化、流通成本、產品損耗仍然是蔬菜流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后是流通區域布局上,蔬菜流通主要依托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功能重新定位、交通工具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市場區位分布不合理的問題也日漸顯露,面臨搬遷,流通布局和流通層次布局不合理、不均衡、不匹配,成為影響蔬菜流通的又一因素。
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在此背景下,戴中久強調,就更顯得推動蔬菜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因為蔬菜供給側改革可以更好地著眼于產品、產業和經營主體,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
對此,戴中久的建議有三點:一是縱深延伸,單品產業化、種植規模化、推廣品牌化。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延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讓菜農分享更多利益;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降低成本,提升蔬菜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會員制農業,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統一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實現經營主體的規模化;減少低端無效產品供給總量,發展市場緊缺,特別是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促進單品產業化,培育自有品牌,提升競爭力。
二是向橫向拓展,發展休閑農業。在確保基礎蔬菜供給的同時,即在滿足生產功能以外,凸顯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和文化傳承等非生產功能,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強化生態倫理,推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之路;通過在品種結構、生產端的空間布局和生產投入上的優化調整,不斷增強中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構筑現代生態農業“產+供+銷+觀光+文旅”一體化農業體系。
三是擁抱“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即不斷向蔬菜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使蔬菜產業發展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藍海。嫁接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的思維理念,實現傳統蔬菜產業的互聯網化;以實體市場為主體,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構筑農產品大流通的生態圈,產生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