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優美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內,有一片獼猴桃園。每年十月,一串串獼猴桃掛滿枝頭,總能引來游人如織。
6月30日,長年工作在這里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圃主任鐘彩虹榮獲“2016年度中科院優秀黨員”稱號。
今年是鐘彩虹結緣獼猴桃研究的第24個年頭,她多年奔波在貧困山區的田間地頭,憑著湖南人的堅韌與執著,贏得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近十年來,武漢植物園獼猴桃各類新品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21萬畝,配套高效生產技術輻射68萬畝,累計產值高達100億元以上。
三代人“接力”培育新品種
在這個世界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誕生了如“金艷”“東紅”“金桃”等中外聞名的新品種;這里也是國內獼猴桃產業的技術源頭,大量新品種和新技術從這里流出。
1992年,鐘彩虹從湖南農大畢業進入湖南省農科院工作,從事的就是獼猴桃研究工作。鐘彩虹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她在大學里學的就是果樹專業。2006年,38歲的鐘彩虹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力邀下,師從國際園藝學會獼猴桃工作組主席、現任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任黃宏文研究員,負責獼猴桃育種栽培研究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當時我在湖南省農科院工作14年,手上也有一攤事,對離開不是沒有猶豫。但中科院是基層科研人員心中的‘圣殿’,對獼猴桃科研和推廣來說,平臺更大。”鐘彩虹說。
“獼猴桃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需十年以上,因此國內能堅持下來的育種科研單位屈指可數。” 鐘彩虹舉例說,明星品種“金艷”是首個自主研發的種間雜交培育的品種,大果型、黃果肉、口感好、極耐貯,貨架期長,軟硬均可食用,突破了傳統品種只有軟果才能食用的局限,但該品種從研究到國家品種審定足足持續了20余年。
“這是三代人科研的心血和成果。果樹育種是一個接力運動,需要長期堅持。”鐘彩虹感嘆道,如今她和團隊也在做新一批獼猴桃創新種質,“為下一代出優良品種做墊腳石”。
點燃蒲江的星星之火
四川蒲江縣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佳種質區。2010年“蒲江獼猴桃”正式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目前蒲江獼猴桃種植面積近10萬畝,是全球最大的優質黃肉獼猴桃生產基地。
可誰曾想,十年前蒲江僅有零星種植獼猴桃幾百畝,更因招商遇到騙局,留下個獼猴桃產業化的爛攤子。臨危受命,鐘彩虹簡單收拾行裝,馬不停蹄地趕到蒲江。但擺在她眼前的情況遠比想象中復雜:引種品種受到新西蘭專利保護,未經授權根本不能種植;當地獼猴桃產業缺乏整體有效規劃,沒有技術標準和專業人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面對困難,鐘彩虹沒有退縮,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的大力支持下,鐘彩虹決定引入“金艷”,進行示范種植。在鐘彩虹全身心投入和悉心照顧下,示范田第二年初果期畝產就達800斤,第四年盛果期可穩定畝產約4000斤,每畝利潤可高達4萬元。
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截至2016年,全國種植獼猴桃“金艷”面積達17萬畝。
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蒲江的巨大成功,讓更多貧困山區知道了科技扶貧的魅力。隨后幾年,鐘彩虹和團隊相繼在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貧困縣建立了獼猴桃示范基地,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奇異果”。
有這樣一個細節,2010年,當鐘彩虹到蒲江去上課時,連走道都擠滿了前來聽課的農民。這些自發前來的果農大多西裝革履,開著奧迪車來。鐘彩虹舉例說,當時蒲江一果農種了20畝“金艷”,出園價12元/斤,一年就賺了50萬元,當年就是實現了“蓋新房、買新車、娶媳婦的夢想”。
有人把鐘彩虹形容為獼猴桃科技扶貧道路上的“燃燈者”,點燃了自己,照亮了農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