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遇難題,快找李侃權。”對于廣東梅州市平遠縣水產養殖戶來說,該縣農業局水產股股長李侃權既是專家,也是他們免費的“技術總監”。李侃權憑借著33年來不斷創新水產養殖技術,帶領群眾創業致富,日前獲評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優秀共產黨員。
當起義務養殖技術總監
走進石正鎮中東村的南臺山溫泉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李侃權指著一片大大小小的養殖池告訴記者:“這里有20多個池,養有10多類魚。這個池養了白鯧、那個池養了羅非魚、還有些池養了鰻鱺、淡水鯊魚……”隨后,他蹲下來認真觀察池里的魚兒,看是否正常、夠氧,并給公司負責人傳授溫水養殖技術和經驗。“他是我們免費的養殖技術‘總監’。”該養殖公司總經理丘小瑜打趣地說。
2009年,丘小瑜等人接手溫泉養殖基地后,本想借著溫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但在李侃權的“游說”下,他們走上了專業水產養殖之路。接手至今,大大小小的養殖技術問題都是向李侃權請教、求助,李侃權也經常周末過來進行技術指導。現在,該公司養殖的魚在珠三角很“搶手”,養殖的水產品種也越來越多,年產量可達200多噸,產值1000多萬元。
“這里的資源得天獨厚,溫泉水溫28℃,不含硫磺,是全國少有適合養溫水性魚類的地方,養出來的魚含鈣高。”李侃權說,在推薦養殖“稀有”水產品種時,他會提前進行試驗,摸清魚類特性、養殖難點,避免造成養殖戶損失。
不斷引進水產養殖品種
“我就是想用所學知識和經驗,幫助養殖戶創業致富,改善他們的生活。”李侃權說。33年來,他通過看書、走村入戶等方式提升知識水平、積累養殖經驗,并保持著手機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方便群眾隨時聯系。
該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李侃權敢于創新,根據當地池塘小、老、散和農戶養殖水平相對較低的特點,結合相關水產品種的生物學特性,不斷“刷新”該縣水產養殖品種,引進了淡水白鯧、羅氏沼蝦、優質鯽魚、白玉蝸牛等新品種。優質鯽魚現已成為該縣主養品種之一,每年可為縣內農戶增加近千萬元、為全市增加近5000萬元的漁業產值;平遠成為廣東首個白玉蝸牛養殖基地,5年來累計吸引200戶農戶進行養殖,獲利680萬元。
李侃權還積極推廣“漁-畜-沼”生態養殖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該縣池塘畝產由2004年前的平均350公斤提升為695公斤,畝產值從3500元提升為7000元,每年可為該縣農戶增加800多萬元的產值,節約成本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