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滿支架的葡萄寄托著冉大爺豐收的希望
瀑電移民遷入丹棱已10個年頭了,如今,他們已完全融入到當地的發展中,種水果、搞養殖、就近務工,與當地居民其樂融融互相幫助,子女與當地居民互通婚姻,不僅如此,有些融入到丹棱后的移民還當上了村干部,帶領移民和當地群眾發展產業共同致富;有的與當地文藝愛好者共同組建了文藝宣傳隊,不時義務宣傳丹棱,歌頌新生活。年近70歲的冉從金夫婦,憑借著勤勞和堅韌,憑借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種植大戶和丹棱瀑電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佼佼者。
田間勞作的冉從金大爺
虛心求教學種水果
“總共8660公斤,每公斤10.6元,共91796元,請你過目。”今年3月27日,來自哈爾濱的張老板將幾沓嶄新的人民幣交給冉從金,冉大爺邊數錢邊高興地說:“要不是他跑了七八趟,好話說盡一籮筐,我還舍不得賣呢。”
2006年6月29日,冉從金一家從雅安遷居丹棱。一對兒女外出成家立業,一年難得回家幾次,年近花甲之年的冉從金和老伴閑不住,決定重返田間地頭,繼續耕耘。村里分給冉從金4畝不知火果樹。剛開始,他缺乏經驗技術,一年只種出了1500公斤果子,而且質量差,賣不上好價錢。 “自從縣農業局派來老師手把手的指導,加上自己自學、研究,果園的產量才慢慢的提高了,品質也逐步改善了,價格越來越高,收益也越來越好。”冉從金高興地對記者說。
在農業局專家的指導下,冉從金逐漸掌握了“伺候”果子的技巧。他和老伴親手在果樹間挖出0.8米深的排水通氣溝,為近3萬顆果實一一套袋。深溝高廂、草生栽培,修枝造型、鉆孔施肥、科學用藥、舍得疏果,只要與果子相關的事,老兩口都做得一絲不茍。就連用了什么肥料、哪種農藥,都詳細記載下來,不斷總結、摸索栽培訣竅。2008年至今,冉大爺在自家客廳墻上建立了柑橘園、葡萄園常年工作歷。冉大爺將“果園管理工作歷”制成掛歷,掛在堂屋上。并按照節氣科學安排每一個月果樹管護要點:“一月,冬剪宜重,清園;二月,施春肥,灌水,剪去部分花枝;三月,花枝復剪,防治紅黃蜘蛛,花露蛆,加葉面肥,大肥大水……十一月,防病保果,噴金果100,抹遲梢;十二月,噴10PPm24D加大生,防落果。”有付出就有收獲,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從2009年開始,冉大爺家2700平方米地里的“不知火”,年年都穩產在9000公斤左右。收入與10年前在家鄉種蒜苗、蒜苔等蔬菜的收入相比足足高了近10倍。“種‘不知火’是功夫換來的,要舍得投資,今年我家直接投資為24000元,我家的總收入加上以前賣的1000多公斤,有10多萬元,扣除成本也有9萬多元。”冉大爺高興地說自己把丹棱當做第二故鄉,10年來,收入高了許多,日子更開心了。
哼拉彈唱歌頌家鄉
冉大爺堂屋里條椅上擺放著柑桔、葡萄等書籍和各式管理工具,墻上掛著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干活累了,就在堂屋里吹拉一曲民歌、老歌,把對致富后幸福的喜悅表達出來。農忙之余,冉從金經常參加村上組織的夕陽紅樂隊,走村串戶為群眾表演節目,在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快樂了自己。愛自娛自樂的冉大爺還經常抱著二胡到田里,自拉自唱,用音樂熏陶果子,鄰近的村民都說:“冉大爺家的不知火是聽二胡長大的,與眾不同!”
“果園管理工作歷上的經驗是我到丹棱后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我更樂意把成功經驗用來幫助這里更多的人。”“自己致富了,他總是不忘幫助鄉里鄉親。哪家果樹出現了問題,他肯定放下自家的活,迅速趕往別人的果園;哪個朋友請他去給指導果樹栽培技術,從插苗到管理,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冉大爺非常熱情。”鄰居小劉講道。
“美麗的丹棱我的家,春天果樹遍地花……”年近70的冉大爺正在果園里一邊用二胡拉著“希望的田野”,一邊高興地哼唱起自己改編的歌曲。在他心中,美麗富饒的大雅丹棱早已是他和老伴安居樂業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