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賓滿族自治縣新賓鎮李家村村民李長江的果園,可謂遍地是寶,在果樹下種植了蕨菜、刺嫩芽、馬蹄葉……他走的立體化種植多種經營路線,每年收入在40萬元左右,多種經營讓他走上了致富奔小康道路。
2008年,李長江在脫貧致富周轉金的幫助下發展起果園種植業,在他的精心管理之下,蘋果產量逐年增加。幾年下來,他一算賬,蘋果產量雖然上去了卻沒賺多少錢,“我單一種植,沒能把果園經濟做足,而且每年要給果園除草,花費了很多。”
找到了原因,在朋友的建議下,李長江重新規劃果園種植,利用果樹之間的空地補種了山野菜,并引進了新品種,種植了馬蹄葉、“大耳毛”等具有藥用價值的山野菜,經過簡單加工,出口到韓國。李長江說:“這個辦法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果樹下種植山野菜,不僅遏制了野草生長,還提高了果園效益。”
合理利用果園空間,提高果園空間單位產值,這讓李長江嘗到了甜頭,年收益由原來的10多萬元增加到40多萬元。此后,李長江一改往日果園的管理種植模式,向空間要效益,他開玩笑地說:“以前我單一種植,只盯著果樹看,效益不理想?,F在我多種種植,用放大鏡看果園,力爭讓每一寸空間都能產出效益,讓這片果園變成聚寶盆。”
如今,在李長江的果園內外,幾乎很難找到不被利用的地方,在果園入口的一塊空地,他栽種了葡萄、馬蹄葉,在果園過道的兩側又種植了大葉芹、貓爪子等山野菜??傊?,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種些經濟作物,什么賺錢又適合這塊地,他就發展什么。
現在,李長江開始琢磨從豐富功能上經營果園。果園里有一個小水塘,他打算養些魚,再平整出一塊平地,搭建幾個遮陽棚,再買幾套燒烤用具,打造一個休閑果園、旅游果園、采摘果園,讓這里變成山溝里的一景,同時也提升這里的人氣,提高果園經濟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