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炎炎夏季,小樓鎮西境村的田間,名馳中外的黑皮冬瓜又到了成熟的季節。一個個橢圓結實的冬瓜貼地垂掛在綠油油的瓜苗上,整齊而壯觀。在一片豎著“冬瓜嫁接苗栽培示范點”牌子的瓜田里,記者見到了村民口中的“冬瓜大王”周志堂。
將冬瓜苗嫁接在南瓜樹頭上,實現黑皮冬瓜的增產,這是周志堂目前正在研究推廣的新技術。如今瓜已成熟,新技術似乎頗見成效,周志堂一邊查看著冬瓜的生長情況,一邊忍不住笑瞇了眼。
周志堂,小樓鎮西境村人,現任小樓鎮西境村黨支部委員,第二合作社主任,廣州市增城綠藍子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作為一名黨員,他熱愛農業事業,不斷學習探索,熱衷于農業技術的應用推廣,成為被村民稱頌的農業“土專家”和“種植能手”;他心懷村民,無私推廣黑皮冬瓜、增城遲菜心和馬鈴薯等作物的種植技術,帶領西境、東境、臘圃等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他正直廉潔,積極參與村務管理,以實際行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村莊的現代化建設。由于銳意進取,無私奉獻,他先后獲得小樓鎮“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增城區科普帶頭人,增城區、廣州市、廣東省、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
善于學習 發掘“黑皮冬瓜”致富經
1980年,高中畢業后的周志堂外出到佛山南海打工。不久,周志堂就發現,在離他工作不遠的的地方有一個以種植冬瓜為主的村莊。“那時候我經常跑去他們田里面,問那些農戶一些種植方法,覺得可以嘗試,也許會取得不錯效益。”1990年,回到西境村的周志堂開始試驗種冬瓜的“門道”。然而,由于種植方法不對頭,冬瓜品種良莠不齊,瓜肉口感差,首次種植的冬瓜以低產滯銷告終。
周志堂并不氣餒,滿懷信心的他找到了廣州市農科院。在專家的指導建議下,周志堂獲得了一批優質的黑皮冬瓜。隨后,周志堂又從書籍中了解到運用人工授粉的方法可以提高作物產量。這讓他興奮不已。“到了冬瓜開花的時候,每天三點多就到瓜地里去給冬瓜人工授粉。”周志堂說。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試驗,周志堂的黑皮冬瓜產量提高了50%以上。冬瓜結實清甜,深受市場歡迎。2000年,他被選為西境村的農技員,開始向村民推廣黑皮冬瓜種植技術。“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境村人,我認為好東西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個人是種植能手還不行,只有全村村民都成為冬瓜種植能手,才能把冬瓜成功推向市場,實現共同致富。”
此后,周志堂積極與廣州市農科院的專家和教授聯系,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免費為村民舉辦農技培訓班,為農戶提供田間技術服務。在他的帶動和幫助下,西境村300多戶村民紛紛以種冬瓜為第一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冬瓜村”。西境村的冬瓜種植還輻射到附近的臘圃村、東境村、廟潭村及正果鎮、派潭鎮的部分村。目前,小樓鎮常年黑皮冬瓜的種植面積達到13000畝,直接帶動農戶增收6500多萬元。
2003年,在周志堂的倡導下,西境村成立冬瓜菜心協會,致力于幫助村民在種植過程中解決難題,黑皮冬瓜種植進入更加專業化的程度。
銳意進取 不斷改進種植技術
冬瓜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如何解決銷路問題呢?帶著這個問題,周志堂和幾個村民一同到廣州一些大型的農貿市場做市場調研。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周志堂了解到北方地區在春節前后雨水較多,蔬菜產量較低,許多蔬菜收購商會南下收購一些儲藏時間較長,不易變質的蔬菜,冬瓜就是他們的選擇之一。
于是,周志堂想方設法聯系到北方地區的蔬菜收購商,向他們推介西境村的黑皮冬瓜,并親自帶他們到田里參觀。由于個頭大、長勢強、抗病高產等優點,黑皮冬瓜很快打進了北方市場。 2011年,周志堂成立了廣州增城綠籃子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模式,使黑皮冬瓜等農產品遠銷到山東、浙江等地,增城遲菜心銷售到珠三角,甚至港澳、新加坡等。
銷路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開始出現。2010年前后,周志堂發現黑皮冬瓜種植開始出現“瓶頸”。由于土地肥力下降,冬瓜開始出現大幅度減產。經過與農業專家的交流探討,周志堂再次改進技術,引進了一批荷蘭馬鈴薯,實行輪耕種植,改善土壤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2011年,小樓鎮正式啟動了《增城市北部山區推廣扶貧冬種馬鈴薯》項目,周志堂擔任技術指導,推動馬鈴薯種植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西境村的馬鈴薯種植面積約有1000畝,畝產量2500—3000公斤。
這次嘗試開啟了周志堂多樣性種植的探索之路。同年,周志堂租賃了100多畝地,引進水果型木瓜、碧綠翡翠小冬瓜、淮山等10多個新品種進行試種,皆深受市場歡迎,并不斷得到推廣。
眼前的成績并未讓周志堂止步。目前,周志堂正與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合作推廣“無土栽培項目”,并繼續嘗試通過嫁接方式改良黑皮冬瓜的種植。
牢記宗旨 服務村民不遺余力
作為西境村的支部委員,周志堂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竭盡所能為村民提供服務。每年不管寒冬酷暑,他總是穿梭在農田之中,通過技術服務、經驗交流、情況反饋、現場指導等方式幫助種植戶解決產前、產中、產后等方面遇到的困難,以實現農產品增產、增效和種植戶增收。
自從村里有了小廣播之后,周志堂又兼任了廣播員的職責。“別人村的廣播員有些不懂農業生產,只能播放一些提前錄制好的宣傳音頻,我們村的都是周志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氣候變化進行指導,更接地氣。”西境村農戶鄧桂芳告訴記者。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旦出現問題不僅一個品牌毀于一旦,還危害消費者。”周志堂說,考慮到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周志堂又推動村里設立了蔬菜農殘及病蟲害檢測站。
除了在自己擅長的農業領域發光發熱,周志堂也積極配合村兩委開展村務建設。他從抓班子、抓黨員、抓陣地入手,在上級黨組織支持和幫助下,把年富力強、作風過硬的骨干,把有點子、出力氣的致富帶頭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吸納進村兩委班子。為了合理分配“小樓度假村”項目征地補償款,周志堂反復召集所在合作社的村民開會制定分配方案,并親自帶著征地小組測量征地面積,每家每戶找村民簽名確認、公示,推動了征地工作在公平、公正、公開中有序進行。
“周志堂人品好,勤快樸實,在農業方面深有研究,對于學到的經驗技術也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這是村黨支部書記周國安對周志堂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