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XX”“中國特色XX”等詞語一直以來都是熱點名詞,而現在,“中國特色”已經變得褒貶不一。這個詞語中仿佛帶著一絲劣根性、懶散和投機。如今,我國的環境保護,治理污染工作又將面臨著“中國特色”的拷問,“先發展后治理”式的進步模式已經被證明后患無窮,這應該給我國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治理敲響警鐘。
據業內人士介紹,國際上農藥企業在制定農藥市場價格時是要考慮到使用后的回收處理費用的,并將之合理的制定到農藥價格體系中去。反觀國內,不僅沒有行之有效的回收實施細則,無害化處理的高昂成本負擔也成為了企業在進行回收工作時的“絆腳石”,責任主體不明確、處理資金來源不固定,回收工作將舉步維艱。“中國式”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不應只存在于公益行動、品牌知名度炒作的行為上,這需要“一味良藥”,一味能夠改變農民習慣性丟棄廢棄農藥包裝惡習,一味能夠喚醒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一味能夠促進政策落實、法律法規完善、監督責任到位的“強心劑”。
“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期望與要求,也是我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的目標。眼下,農資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轉型陣痛,何不借此時機將此前未盡的工作和義務執行下去,為保護綠色土壤、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